【 #教师资格证# 导语】下面是 !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见书P27)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一、教师资格证考试职业认知类题目包含两小类题型:
1. 自我认知类:
主要目的在考查考生是否符合教师的相关要求,也就是个性匹配。
2. 职业素养类:
目的在于了解考生的报考动机以及对于教师职业的相关看法。
二、教师资格证考试职业认知类题目答题技巧
1、自我认知类应答策略:综合概述—具体阐述—点题升华
自我认知是结构化中较为简单的类型,在答题中遵循总—分—总的原则,回答条理清晰,体现考生与教师岗位的匹配即可。
(1)在回答教师资格证考试自我认知类问题前:
首先要概括一下作答的角度,确定要从哪几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2)在作答角度概括后:
在本环节需要分层展开陈述,注意回答的条理性。
(3)在问题的最后:
需要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再次突出考生和教师岗位的高匹配度。
2、教师资格证考试职业素养类应答策略
综合概述 ——具体阐述 ——点题升华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理念、身体素质等方面。
(1)把该题的作答思路进行整合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这样可以让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官从整体上明确考生将要作答的要点。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外在素质等。
(2)围绕自己的观点具体展开论述。
用案例、道理等丰富答案的每一个要点,在此过程中,注意逻辑清楚、语言通顺。
(3)结合该教师资格证考试题的要点。
联系自身简要谈一谈,表明自己的信心或者态度。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认知类题目的回答技巧啦,各位正在备战的考生可以在自己练习的时候,用手机录下来,自己改善不足。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认知风格这个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常常会以单选题的角度出题,往往是题干中描述某一位学生具体的一些认知风格方面的特点,然后问我们该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哪一种认知风格,所以需要我们理解每种认知风格的含义,掌握每种认知风格对应的特点是什么。整体难度适中,接下来我们针对这一块知识点进行梳理。 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它是与学生的个性相关的,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常见的认知风格有以下几种: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著名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独立的学生比较喜欢理科,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例如:例如,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往往场独立型的学生喜欢根据自己的思考而填报志愿,而不是很容易受到周边他人的干扰。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场依存的学生喜欢文科,喜欢结构不严密的教学。例如:在考高填报志愿的时候,总是容易受到周边人士的影响,可能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建议和想法往往会影响到自己填报志愿的选择。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杰罗姆•卡根依据个体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与精确度的偏好,将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个体在问题解决时常常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先对各种可能的答案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精度而非速度,所以沉思型的人更善于对问题的细节进行思考;比如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并不着急举手回答问题,而是深思熟虑之后再举手回答问题,这样的学生就属于沉思型的学生。 冲动型个体则常常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速度而非精度,冲动型的人更善于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尽管还没有考虑出完善的结果,就很着急先举手抢答,这样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冲动型。 3.辐合型和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从多到一;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从一到多,我们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就体现了发散型的认知风格。再比如,有的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就是典型的发散型的认知风格。 【练习题】 1.如果监考教师站在考生身边,考生无法正常答题,则该名考生的认知风格属于( )。 A.场独立 B.场依存 C.冲动型 D.沉思型 1.【答案】B。解析:场依存型认知风格表现为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所以此题体现的是场依存型。此题选择B。 2.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一类型属于( )认知方式。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认知风格的类型差异。冲动型的学生总是很快给出问题的答案,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往往有速度却没有精度。题干描述的是冲动型的特征,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