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题库 简介: 本文为节选,源自攻关学习网完整版,题库总共 题目600 + ,每年进行更新。 资料摘录: 1与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目的无关的是()。 A.获得反馈信息 B.引起学习动机 C.明确学习目的 D.激发学习兴趣 【答案】A 【解析】导入技能的主要目的是:①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②引导进入学习情境;③为学习新知识作引 子和铺垫;④使学生了解要做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 2生物教学中,验证洋葱根尖细胞中有没有脂肪的实验属于以下()实验类型。 A.模拟实验 B.探究性实验 C.定性实验 D.定量实验 【答案】C 【解析】定性实验是指定性判断实验对象的各种属性、定性确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等的实验。此类实验的目的 是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 3下列属于生物教学强化技能的是()。 A.氛围强化 B.服饰强化 C.环境强化 D.动作强化 【答案】D 【解析】强化技能的类型有:①语言强化;②标志强化;③动作握化;④活动强化;⑤变换方式强化。 4)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中不包括()。 A.教师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帮助者 B.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C.学生要克服依赖别人的心理 D.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 【答案】C 【解析】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②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忙 者;③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④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5生物学教学的一般原则包括()。 ①直观性 ②探究性 ③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④综合化 ⑤实践性 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00 B.④000 c.①②④0 D.①②④0 【答案】B 【解析】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方法的正确性;思想性是指教学内容的方向性和教育性。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尽量使理论知识具体化,间接知识直接化,抽象知识实际化,给学生识记、 理解创造条件。系统性原则:教学内容的编排和选取应体现中学生物学科的体系。实践性原则:教学中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习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完全的生物学知识、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概念图的特征表现在()。 A.概念图不包含交叉连接 B.概念图不包含具体事例 C.概念图是按递进的形式表现的 D.概念图表达的是学习者个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 【答案】D 【解析】概念图的特征为:①通常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②包含着交叉连接;③包含着具体事例;④学习者个人 对特定事物的理解。 7教师在讲静脉的结构和功时说:“为了防止血液倒流,静脉想出个办法,长出了瓣膜。”这位教师这样讲,违 背了讲授的()。 A.科学性和思想性 B.思考性 C.系统性和逻辑性 D.兴趣性 【答案】A 【解析】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题意,该教师违背了这一原则。 8讲“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按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属于理解水平的问题是()。 A.叶绿体中含有哪两类色素 B.什么叫光反应 C.光合作用的实质 D.作物栽培要合理密植 【答案】C 【解析】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一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分为知 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亚领域。根据题意理解水平“属于领会领域。它是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 的能力,主要借助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来表明。在ABCD四项中,只有C属于领会领域中的解释形式。 9不属于课堂教学导入应用原则的一条为()。 A.示范性和鲜明性 B.目的性和针对性 C.趣味性和艺术性 D.关联性和启发性 【答案】A 【解析】课堂导入要坚持启发性、目的性、趣味性和简短性,不包括示范性和鲜明性。 10下列与演示实验基本要求无关的叙述是()。 A.讲清演示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B.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C.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D.方法要科学、操作要规范 【答案】C 【解析】演示实验的主要操作者是教师,不需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本文为节选,资料源于攻关学习网!
2020下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的实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人及正常血细胞和镰刀型血细胞的图片,并介绍镰刀型贫血病的症状,提问: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携带并运输氧气。)
追问:这个病人患有的病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顺势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
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观看正常血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对比图片,提问:镰刀型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有怎样的特点?
(正常人的红细胞是中间微凹的圆饼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
教师讲解:镰刀型红细胞因为其弯曲的镰刀状,所以红细胞更容易破裂,使人容易患溶血性贫血。
教师进一步追问:这种病是怎样形成的?展示科学家对于血红蛋白分子的分析研究,引导学生观察总结不同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去理解基因突变。
(氨基酸发生了替换,在对应位置的谷氨酸被替换成了缬氨酸)
教师继续呈现由DNA转录形成RNA及翻译形成氨基酸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成的谷氨酸去填写信使RNA中对应的密码子以及DNA对应的碱基序列。引导学生观察,并组织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使得氨基酸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蛋白质的改变?
(碱基的替换可导致基因改变,从而引起编码的蛋白质改变。)
2.基因突变
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呈现一个英文句子,组织学生进行抄写,并展示学生由于马虎抄写错误的句子呈现在多媒体上,引导学生去类比理解碱基的缺失和替换,并补充介绍增添的类型,组织学生结合这三种类型去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即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追问:依照图解说明,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想一想它能否遗传,怎样遗传?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有些植物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繁殖传递。)
教师补充介绍人体的某些体细胞基因突变,也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三)巩固提升
教师在多媒体呈现基因突变的一些实例,组织学生去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基因突变在对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下节课一起讨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染色体变异有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
分为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异位、倒位;数目变异包括单个染色体的增添和缺失、染色体组的成倍增加或降低。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英文句子,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阐述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原因。
(2)通过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以及图解说明,说出不同细胞中基因突变遗传的方式。
(3)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本节课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以讨论、探究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提问学生检测知识的形成情况,以实现教学目标。
.简述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在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同。 2.简述教育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主要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3.简述恩格斯对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特点的概括。 恩格斯把蒙昧时代概括为,“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 把野蛮时代概括为“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 4.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一,没有阶级性。不管什么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用平等的精神教育儿童青少年。 第二,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主要围绕生产劳动进行;把传授生产经验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 第三,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既在生产实践,也在政治、宗教和艺术活动中进行教育。 第四,教育手段极端简单。教育手段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 5.简述原始社会末期教育活动的新特征。 第一,教育目的更加明确。即将青少年一代培养成合格的氏族成员。 第二,教育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必须学习生产劳动技能,还要学习氏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 第三,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口头传授的方式越来越多,如通过谚语、歌谣、故事等方式进行教育。 6.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奴隶社会初期,社会上出现了专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 第二,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只有统治阶级及其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的人进入何种学校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第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第四,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第五,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第六,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由封建王朝举办和管理的学校系统称为官学;与官学并行,行于民间的教育称为私学。 第七,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古代社会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决定了教育上的个别施教形式,充其量集体个别施教。 7.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从而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文字是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惟一工具。只有在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场所——学校。 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国家建立后,统治者迫勿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和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