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表述错误的是( )。A.教学中要加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分数B.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C.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元认知能力D.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哪一年?( )A.1978年 B.1986年C.1988年 D.1992年3.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美国心理学家( )根据学习的结果,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A.奥苏贝尔 B.布卢姆C.加涅 D.桑代克5.下面四个成语或俗语中( )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的描述。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6.班主任李老师在教室后边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座位,如果上课中有学生捣乱或上课调皮的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就让他坐在这个位置。这一做法( )。A.是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方法B.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有效手段C.是既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又履行了教学管理权的有效方法D.是对学生正确的惩戒猎考网解析: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如下方面:(1)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2)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元认知能力;(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知识不同与能力,A选项强调的是知识,不正确。故本题选A。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故本题选B。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故本题选B。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故本题选B。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故本题选A。6.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是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班主任李老师在教室后边设置特殊的座位,让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坐这个位置,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是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方法。A选项正确,B、C、D选项均不正确。故本题选A。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一、考试目标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 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 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 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 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 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 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及教学方法。(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1.下列有关艺术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A.“唐三彩”中的“三彩”是指三种颜色B.《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C.山水画只是呈现自然景观,而不呈现人物形象D.“金陵三杰”是指徐悲鸿、张大千和任伯年2.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下列年龄称谓按实际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有误的是( )。A.而立、知命、从心、耳顺B.弱冠、不惑、知命、花甲C.志学、弱冠、而立、不惑D.不惑、花甲、从心、期颐3.“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C.颜真卿 D.柳公权4.在Word的编辑状态,对当前文档中的文字进行“字数统计”操作,应当使用的菜单是( )。A.“编辑”菜单B.“文件”菜单C.“视图”菜单D.“审阅”菜单5.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1、1、3、7、17、41、( )”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A.89B.99C.109D.119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A项错误:唐三彩是指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C项错误: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D项错误:“金陵三杰”是指徐悲鸿、张书旗和柳子谷。故本题选B。2.【答案】A 解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A项实际年龄由小到大应为:而立、知命、耳顺、从心。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花甲与耳顺均指六十岁,期颐指百岁之人。BCD项排序正确。故本题选A。3.【答案】B 解析:本诗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原句为“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故本题选B。4.【答案】D 解析:在Word中,“编辑”菜单里有查找、替换、选择等操作;“文件”菜单里有打开、保存、另存为、打印等操作;“视图”菜单里有页面视图、阅读视图、大纲视图等视图操作,还有显示、窗口等;而“审阅”菜单里的“校对”有拼写和语法、同义词库、字数统计等操作。故本题选D。5.【答案】B 观察数字规律发现,第三项=第二项×2+第一项,所以空缺处数字为41×2+17=99。故本题选B。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