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老师在指导新教师时说,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心理等,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极为重要。郑老师的体会表明,教师不可忽视( )
A.政治理论知识
B.文化基础知识
C.学科专业知识
D.教育科学知识
【答案】D。教育科学知识,也称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学习心理。题干中郑老师教导新老师要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郑老师重视教育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张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英语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英语。张老师的做法( )
A.优化了教学目标
B.优化了教学条件
C.优化了教学过程
D.优化了教学资源
【答案】C。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张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英语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英语,这种做法优化了教学过程。
3.针对“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蒋老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诲人不倦
B.教学相长
C.循循善诱
D.因材施教
【答案】D。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即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4.清朝政府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B。
5.古人云:“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
A.学生的知识积累
B.学生的能力培养
C.学生的人格养成
D.学生的情感体验
【答案】C。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6.某学校一位教师打骂学生。起因是教师在认真上课时,男孩在下面起哄、打闹,教师前去制止。结果,孩子只顾打闹完全忽略老师,老师便用凳子打伤该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应该尊敬老师,不应该扰乱课堂
B.教师应该爱护学生,不应该对学生动手
C.学生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D.老师对学生的教训是对的,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答案】D。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地位,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而不能动手殴打幼儿。
7.教育目的层次不包括( )
A.国家教育目标
B.学校培养目标
C.教师教学目标
D.学生学习目标
【答案】D。
8.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B。题干中描述的是针对童年期的学生,要采取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9.课堂上,当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文件后,学生议论纷纷,与教师事先预想的结果截然不同,在下列选项中,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马上制止,并批评学生这种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
B.任其自然发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阐明自己的观点
C.因为这不是探究课,所以不会给学生时间讨论,继续授课
D.由于视频文件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适当给学生一些讨论时间
【答案】D。对于学生的讨论,老师要适当的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对视频的内容有一个好的开始,并对之后的学习认真上课有好的效果。
10.(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素质教育
B.义务教育
C.创新教育
D.全面教育
【答案】A。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小编就说到这里了,祝愿各位考生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1、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才能,激发兴趣和爱好等为主要目的的班级活动是()。 A.班会活动 B.节日、纪念日活动 C.科技活动 D.课外阅读活动 【答案】C。 2、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A.符号记忆 B.抽象记忆 C.命题记忆 D.形象记忆 【答案】D。 3、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 B.教师的专业素养 C.教师的个性品质 D.师生关系 【答案】B。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教学评价 【答案】B。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答案】B。 6、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就要及时应对讨论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进行小组讨论时,每组人数越少越好,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的发言机会就越少 B.如果发现讨论中某人非常不积极,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 C.发现学生的讨论进入误区或陷入知识瓶颈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引导 D.讨论要严格按照教师课前制订的讨论计划进行,不能更改 【答案】C。 7、帮助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以补救理解上的不足,属于()。 A.组织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B。 8、布卢姆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是()。 A.100% B.80%~90% C.70% D.50% 【答案】B。 9、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从美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引导学生()。 A.感受美 B.鉴赏美 C.表现美 D.创造美 【答案】B。 10、教学评价()测量和测验。 A.不等同于 B.等同于 C.包括 D.毫无关系 【答案】A。
一、填空(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填错、不填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中,__________是主导性的要素。
2.现代社会中“拔苗助长”的教育案例很多,它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规律。
3.历史上教育制度发展大体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4.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模式主要有专制型、__________、民主型。
5.教学大纲又称__________,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6.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________、系统化与具体化。
7.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的成败经验。
8.________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9.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________。
10.课堂的三大要素是学生、学习过程和________,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打“√”或“×”。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是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本能的无意识模仿。( )
2.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属于实用主义教育流派。( )
3.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 )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学生平均发展。( )
5.老师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
6.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气质、注意、个性心理特征。( )
7.条件反射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
8.首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
9.维果斯基提出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
10.一名儿童上课吃零食被惩罚,另一名正在准备吃零食的儿童看到了,把自己准备吃的零食收起来。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学习现象,被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 )
三、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个体身心发展
2.课程
3.诊断性评价
4.性格
5.学习动机
四、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答案
1、填空题
1.教育者 2.顺序性 3.非制度化教育 4.放任型 5.学科课程标准 6.抽象与概括 7.个体自身行为 8.学习迁移 9.陈述性知识 10.学习情境
2、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3、名词解释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小编就说到这里了,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