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语文是教师资格证学科之一,在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考试中,《题西林壁》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我们需要用这些常见资料进行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其实就是进行教案的编写,在教师资格证面试和笔试中都有涉及,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也是课程进行的参考,所以做好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的,需要分四个部分进行,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程和板书设计,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一起来看看吧。
简要介绍
诗中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的景象,但这首诗没有过多地描写庐山的美丽景色,而是另辟蹊径,分别从大处和小处着眼,告诉了我们一个认识事物时,要站在客观立场上的深刻哲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变化:岭、峰、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们碰到过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的情况吗?”等问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在教师资格面试前的备课阶段,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案是试讲成功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以上的六个部分都是教学的重点,缺一不可,更多小学教师资格证报考指南,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庐”、“川”2个生字,会解释“生”、“疑”这2个词;能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会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初步感知。
1.导语 导入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庐(l*),庐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即:在门户的户的上面加上广,生字所带的新词是庐山,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著名风景区。
川(chu1n),川是翘舌音,用三拼连读的方法读准字音(ch—u—1n→chu1n)声调标在a上;用数笔画或书空的方法记字形,字义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组词:山川、四川、川剧、一马平川、川流不息。
学习生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字形教学为主,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达到正确书写,合理运用的要求。学生也经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一些习题,强化训练、形成能力。例,组词:
疑( ) 庐( ) 卢( )
凝( ) 炉( ) 沪( )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解释诗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远远的看。)
③诗题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④教师明确:《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朗读除指导读准字音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正确断句,不拿腔作调。教师应在停顿和语句轻重音两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一是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朗读诗句,不能没有停顿地连着读,更不能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诗句读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清晰些,读出韵味。这首诗押的是an韵。朗读时,一定要把“烟、川、天”这些韵脚读出来。
前两句诗读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两句诗读的时候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教师要通过范读的方式加强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资料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此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说优美。诗句的意思写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记录下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远)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庐山瀑布。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可爱。)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抓住了瀑布高大的样子和奔腾倾泻而下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诗人是站在离瀑布很远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细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
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举一些我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著名风景区。请同学讲一讲你曾经到过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产?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可爱。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 。
1.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2)疑是银河落九天
2.写生字、新词。
3.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会诗中的3个生字“鹭、含、吴”;会解释“鸣”、“含”两个词的意思,并说出所含这两个词的诗句的意思。会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三)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绝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一)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绝句》一诗。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因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为标题。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教师范读。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四)学习生字新词。
鹭(l)),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是道路的“路”表声;下边是鸟字表意类。(可以不给学生讲,老师要知道。)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记字形。白鹭,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也叫鹭鸶。
含(h2n),上下结构,用拆合法记字形。上边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命令的“令”字,)下边是个“口”。“含”的字义是藏在里面。组词:包含、含义、含苞待放。
吴(w*),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口”,下边一个“天”。用拆合法记字形。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在长江下游一带建立的政权叫“东吴”,这里借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五)初步理解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初春时节,成都草堂周围壮阔优美的景色。)
(六)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
1.复习: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2.逐句理解诗句内容。
(1)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有黑纹,嘴淡红色,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鸣”就是叫。“翠”是新绿,“翠柳”是指初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2)一行白鹭上青天。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3)窗含西岭千秋雪,
“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4)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停泊。“万里”,指遥远,不是实指。
句意: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3.串联诗句内容,说出译文。
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七)教师分析讲解。
1.讲解前两句。
在第一、二句诗里,诗人写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景物。描绘出了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的情景。黄绿相衬,白青对照,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的欢快心情。第一句写的是平视而见的近景,第二句写的是仰望而见的远景。诗人的观察视角发生了变化。
2.讲解后两句。
在第三、四句诗中,诗人写了千年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积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
3.讲解:诗人用工整的对偶句,一句一景,描绘出一幅风景优美的图画。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八)默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对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描写的景色。
1.明确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积雪、船只。)
2.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近景、远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参看书上的插图。
3.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十)学生质疑:学完了这首古诗,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练习背诵、默写古诗。
(十二)作业 。
1.看拼音写词语。
白l)( ) 包h2n( ) 东w*( )
2.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意思。
(1)两个黄鹂鸣翠柳
(2)窗含西岭千秋雪,
(3)背诵、默写课文。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预计将于2020年10月31日举行。要想成为一名教师,除了掌握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外,还需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而对于文化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当中,考查题型为单选题。通过对历年考题的分析可知,不管是幼儿、小学还是中学,单选题的考题数量为9题,每题2分,共计18分,内容涉及文化常识、艺术常识、文学常识、历史常识、科技常识,其中幼儿还涉及生活常识。
一、先秦文学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屈原和楚辞
屈原(约前340~前277),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离骚》。
二、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所著,以儒学为中心兼收先秦各家学说,内容以政治为主,涉及广泛,故一向被列为杂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正史”,在史学、文学、哲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隋唐五代文学
1.初唐诗人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诗人
(1)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
王维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送梓州李使君》等。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代表作有《春晓》、《留别王维》、《过故人庄》、《岁暮归南山》等。
(2)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是代表作。
(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诗仙”。后世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春夜喜雨》、《羌村三首》以及“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四、宋元明清文学
1.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水调歌头》等。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李清照
李清照,婉约派词人,写诗、词、散文都很擅长,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由于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所以早期的作品往往比较恬淡,而后期由于境遇变化,诗词往往比较伤感。有著名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
3.元代文学——杂剧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杂四大家”。
4.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是罗贯中。后人评价三国演义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作者是吴承恩。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原名为《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后人评价红楼梦是“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比较常见的文学常识,多数内容在考生中小学的时候都学过或者见过,在考查的时候也会出现一部分耳熟能详的题目,所以大家可以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复习,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在记忆的时候尽量结合文学常识的基础和一些典故来记忆,切忌死记硬背。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