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一种发展危机,其中青春期的发展危机是( )。A.主动性对内疚感 B.勤奋感对自卑感C.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D.亲密对孤独2.“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一好百好”说明社会知觉中具有( )。A.首因效应 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3.拔苗助长违背了( )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4.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 )。A.成长 B.取得高分C.考上大学 D.提高觉悟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 )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以传授( )。A.直接经验为主 B.间接经验为主C.生活知识为主 D.生产知识为主猎考网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格发展阶段论。12—18岁阶段的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12—18岁青少年在为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做心理斗争,即随着他们把参考对象从父母转向同伴,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与同伴是怎样的相同,同时又与其他任何人有着独特的不同。故本题选C。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中存在着多种心理效应,常见以下几种:社会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其中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题干中“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一好百好”属于典型的晕轮效应。故本题选C。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题干中“拔苗助长”指的是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故本题选C。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切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产生的,都是与这一根本问题联系的。在教师职业道德中,育人被视为教书的根本目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教书与育人要求的双重性也就是要求教师能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人类世代创造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认真负责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能从德、智、体等方面培养和塑造学生,使之成才。因此,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成长。故本题选A。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行为示范。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等都说明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故本题选C。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间接性规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大量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故本题选B。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表述错误的是( )。A.教学中要加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分数B.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C.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元认知能力D.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哪一年?( )A.1978年 B.1986年C.1988年 D.1992年3.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美国心理学家( )根据学习的结果,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A.奥苏贝尔 B.布卢姆C.加涅 D.桑代克5.下面四个成语或俗语中( )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的描述。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6.班主任李老师在教室后边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座位,如果上课中有学生捣乱或上课调皮的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就让他坐在这个位置。这一做法( )。A.是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方法B.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有效手段C.是既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又履行了教学管理权的有效方法D.是对学生正确的惩戒猎考网解析: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如下方面:(1)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2)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元认知能力;(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知识不同与能力,A选项强调的是知识,不正确。故本题选A。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故本题选B。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故本题选B。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故本题选B。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故本题选A。6.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是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班主任李老师在教室后边设置特殊的座位,让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坐这个位置,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是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方法。A选项正确,B、C、D选项均不正确。故本题选A。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导读】教师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同时也是大家争相争取的工作,但是想要成为教师,必要的证件也是需要具备的,其中教师资格证就是必须要有的,虽然《综合素质》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较为简单的科目,但是因为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很多考生往往感觉很头疼,目前正是教师资格证考前复习的冲刺阶段,主要进行的就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模拟,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考题,赶紧来练习一下吧。
1.豆腐原产于中国,以它为原材料的菜肴,做法多种多样。“文思豆腐”是将柔软脆弱的豆腐切成毛发粗细制作而成,以刀工见长。下列菜系中,擅长制作“文思豆腐”的是( )。
A.鲁菜
B.苏菜
C.粤菜
D.徽菜
【参考答案】B
解析:文思豆腐是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江苏传统名菜,起源于扬州和准安,属于淮扬菜、苏菜系。它选料极严,刀工精细,软嫩清醇,入口即化,同时具有调理营养不良、补虚养身等功效,是老人、儿童选择的上好菜谱。
2.望远镜的发明推动了近代天文学的发展。1609年,伽利略亲手制造和改进了望远镜,并用来巡视天空。他的国籍是( )。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奥地利
【参考答案】C
解析:伽利略是意大利人。
3.“二战”结束后,在亚洲和欧洲分别对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亚洲审判史称“东京审判”,欧洲审判称为( )。
A.“伦敦审判”
B.“柏林审判”
C.“纽伦堡审判”
D.“波茨坦审判”
【参考答案】C
解析: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指的是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期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军事审判。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进行,故总称为纽伦堡审判。
4.战国时期,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产生了多种外交、军事策略。下列人物中,主张”远交近攻“策略的是( )。
A.孙膑
B.苏秦
C.张仪
D.范雎
【参考答案】D
解析:“远交近攻”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
5.上课时,程老师发现后排的一名学生在偷偷吃零食。刚开始程老师没有理会,但这名学生吃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停下。程老师忍无可忍,便快速走到这名学生跟前,抢过零食扔出窗外。程老师的做法( )。
A.恰当,体现教师的严格要求
B.恰当,符合学校的管理规定
C.不恰当,不应简单粗暴处理问题
D.不恰当,不应干预学生个人行为
【参考答案】C
解析:题干中程老师开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理会,没能做到及时和学生沟通。很长时间后,程老师直接抢过零食扔向窗外,手段过于粗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恰当的,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处理问题,而应在发现学生吃零食后,及时进行暗示,阻止学生继续吃零食。课下可以找学生谈话,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在进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前模拟的时候,大家要做的就是认真审题、考后总结、技巧使用这几个方面,只有做到这几点,我们才有机会更快的通过相应的考试,至于现阶段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如何记忆,大家可以根据一些过来人的经验进行,最好的就是进行考点的口诀记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