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题

feion1992024-07-24  0

2020下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数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一、考题回顾

注:图片节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9页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组代表分享,教师引导完善试商方法:

第一,确定商是几位数,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与除数的前两位;

第二,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

【答辩题目解析】

1.就试商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试商过程使得整个计算步骤增加,而且有时候需要调商,可能需要尝试几次才可能成功,考验学生的耐心。其次试商后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也容易出现错误,需要学生掌握算理才能方便计算。

试商首先要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的时候要看前三位。其次针对本节课接触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比如154÷22,可以把22四舍成为20进行试商;而120÷18可以把18五入成20来进行试商;这些都可以一步试出来,但有些不能一次成功,比如185÷37,将37看作40进行试商,初商4,太小了,再改成商5,因此试商如果采用四舍的话,初商会容易偏大,要调小;五入的话容易偏小,要调大,最后进行验算,检验结果。

2.本节课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本节课主要讲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非整十数)的算理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小学数学整数除法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讲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非整十数)的笔算算理。通过试商的方法先进行估算,进而求出准确结果,其中试商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除法计算的速度和正确性,而且这部分知识为之后的计算也奠定了基础。

2020下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数学《直线与平面平行(2)》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请学生思考,若已知直线与平面平行,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出示如下图形,请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看出,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所以它们只能平行或异面。

(三)课堂练习

求证: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并且其中两条直线平行,那么第三条直线也和它们平行。

请学生写成“已知”、“求证”的形式,并画出图形进行证明。

(四)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作业:思考——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并且其中两条直线相交,那么第三条直线和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板书设计】

2.本节课是如何进行导入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通过复习的方式,即巩固了之前所学,也使得教材中“若已知直线与平面平行,则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一问题的提出显得更为合理。因此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式。

2020下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及其简称(三边分别相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与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组合(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分别相等)。引题: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板书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思考——三个角分别相等能否判定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有没有特殊的全等判定条件?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共有五种,分别如下:

边边边(SSS)——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SAS)——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ASA)——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以上三种判定属于初中数学九个基本事实。

利用“角边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推出第四种判定,

角角边(AAS)——两角及其中一角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五种方法仅适用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你是如何设计探究AAS判定定理的?

【参考答案】

AAS判定定理的探究分为猜想和证明两个环节。猜想环节,我设置一个学生活动:给定两角大小及一角对边的长度,让学生动手画符合条件的三角形。首先独立完成,然后四人一组,通过裁剪、重叠,学生发现组内的四个三角形全等;接着我任选几个小组,通过重叠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大家做出的三角形都全等。经过亲身经历,学生能够得到AAS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猜想。接下来才进行严谨的数学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ASA来证明AAS,渗透转化思想,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

我之所以在题本的基础之上补充动手操作的猜想环节,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先通过动手操作感性地认识AAS也许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有了经验支撑,再通过数学证明理性地认知AAS判定定理。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或认知流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7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