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资格证地理面试试题

feion1992024-07-24  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人文因素,并且学会分析其变化的主导因素。

2.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农业,知道农业生产随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趋势,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文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我过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从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市场需求

【过渡】一个地区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对于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市场需求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生回答】市场需求大,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市场需求变小,农业生产规模就会变小。

【教师总结】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供求关系会影响农产品价格,价格的变动又会作用于农业生产规模。

2.科技的进步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呈现农业灌溉和温室的具体实例,学生结合实例思考人类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

【学生回答】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改造不适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教师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的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发展和技术改良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荷兰花卉种植业及其变化的案例,学生结合案例思考。

(1)与荷兰相比,图示发展中国家发展花卉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2)促使世界花卉种植业区位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请学生分享。

【师生总结】

(1)发展中国家地价低,劳动力价格低,且面向消费市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进步,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4.经济发展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影响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图3.10《山东高科技园》、图3.11《内蒙古乳业生产基地的场景》、图3.12《三江平原种植的水稻》和图3.13《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的小麦》,学生结合图片思考:经济发展对于农业区位的选择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讨论。

【师生总结】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加之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区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了育种技术的、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使农业机械迅速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教师设问为何我国种桑养蚕从江浙地区迁移到广西?

【学生活动】江浙地区城镇化程度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而广西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价格低。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收集人类改造自然因素,发展的农业生产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职业道德。

A选项,重视教师道德荣誉,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能够做到终身学习,张老师积极参加培训,体现了遵守职业道德,重视教师道德荣誉。所以A项正确。

B选项,善于核算教育行为利益,张老师的行为并没体现想要获得利益,所以B项错误。

C选项,关注教师集体利益,教师关注集体利益,是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将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题干不贴切。C选项错误。

D选项,关注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在教育方面表现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比如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东西部,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管理水平等教育资源不均衡,张老师的行为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

题干中问的是恰当的说法是哪个,故本题答案选择A项。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关怀特点。教师关怀的宗旨应是建立、维持师生间彼此充满关心的关系。所以,“教师关怀”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一种开放且诚恳的方式在接纳他人,是一种许可他人与己建立关系的非选择性关怀(即平等关怀),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完全的接纳、深刻的反省、审慎的评估、不断的修正以及深入的探索。”题干中教师在对晓甜表达关怀时注重长善救失,体现了一定的方法性。

ABD三项均为本题干扰项。故本题答案为C。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2008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内容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终身学习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D选项“终身学习”符合题干描述。

A选项“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不符合题干要求。

B选项“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要求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不符合题干要求。

C选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道德核心,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不符合题干要求。

综上所述,虽然A、B、C三个选项都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但是只有D选项符合题干描述,故此题选D。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阶级性。因此,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故本题选择C。

5.【答案】C。解析: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提出了教育性的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选项A,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选项B,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作是《爱弥儿》。

选项D,保罗弗莱雷是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的代表。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

6.【答案】B。解析:“礼、乐、射、御、书、数”是指六艺,这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为四书五经。故本题选择B。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不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但是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故本题选择C。

8.【答案】C。解析: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故答案选择C。

9.【答案】D。解析: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题干中教师通过五角星作为代币进行奖励体现的是代币奖励法。

10.【答案】B。解析: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题干中小辉妈妈的行为改变方法属于代币奖励法。

: 【 2019上半年全国教资公告汇总 】 【 考后关注 】 【 全国普通话报名入口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知道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能分析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的乐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形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询问学生假期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并说一说当地的景观都有什么不同。与此同时在PPT上同时播放四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景观差异?这些景观上的差异是否有规律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地球自然景观差异图。

【问题】图中的箭头所指的各是哪一种自然景观,请谈一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发表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在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及其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均存在着地域差异,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全球性的地域分异为大尺度,地区性的地域分异为小尺度。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往往表现为呈带状分布的有序更替的自然带。

2.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教材91页“图5.7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合作探究】(1)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我国的景观图,说一说自然带的定义。

(2)自然带主要以哪一自然地理要素命名,为什么?

(3)自然带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1)自然带是不同地区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水热组合不同,进而形成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在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地带。

(2)自然带一般以植被类型来命名,因为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

(3)陆地自然带是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地理环境。

【教师总结】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的景观图及中国自然地理地图。

【问题】(1)请将李明同学拍摄的景观图所代表的自然带按照合理的次序放置到中国自然地理分布图的相应位置上。

(2)在景观图放置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分析形成这种规律的主要原因。

【学生活动】(1)学生将景观图按照南北顺序放置于中国地图的相应位置上。

(2)规律:东部地区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教材91页“图5.7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小组讨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世界的哪些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学生回答】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其次是中纬度的大陆西部和东部。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般表现为自然带的地域差异,自然带的地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大家都会看到哪些自然景观呢?请同学们课下自由交流,互相讨论。

四、板书设计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7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