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题目带解析

feion1992024-07-24  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表述错误的是( )。A.教学中要加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分数B.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C.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元认知能力D.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哪一年?( )A.1978年 B.1986年C.1988年 D.1992年3.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美国心理学家( )根据学习的结果,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A.奥苏贝尔 B.布卢姆C.加涅 D.桑代克5.下面四个成语或俗语中( )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的描述。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6.班主任李老师在教室后边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座位,如果上课中有学生捣乱或上课调皮的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就让他坐在这个位置。这一做法( )。A.是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方法B.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有效手段C.是既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又履行了教学管理权的有效方法D.是对学生正确的惩戒猎考网解析: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如下方面:(1)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2)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元认知能力;(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知识不同与能力,A选项强调的是知识,不正确。故本题选A。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故本题选B。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故本题选B。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故本题选B。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故本题选A。6.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是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班主任李老师在教室后边设置特殊的座位,让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坐这个位置,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是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方法。A选项正确,B、C、D选项均不正确。故本题选A。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老师穿了一套新衣服,课前一进班级,所有学生的眼光都盯着老师。有几个淘气的男同学就凑在一起,用调侃的语调大声喊道:“老师,我爱你。”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露出羞涩的神情B.严厉地批评他们C.微笑着说:“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爱你们。”D.不予理睬,开始上课2.下列关于教师职业责任的发展趋势,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达程度越高,教师职业的劳动越复杂,所负担的责任就越大,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就越重要.B.教师的职业责任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C.教师的职业责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D.教师的职业责任发展趋于单一专业化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根本区别在于( )。A.东西方文化的差异B.全面发展的阶级属性C.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D.全面发展的公益属性4.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 )。A.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B.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C.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D.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5.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 )。A.先进的社会制度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脑体结合D.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6.教育法律权利的表现形式不包括( )。A.行为权 B.要求权 C.请求权 D.申诉权7.教育法律义务的表现形式包括( )。①不作为 ②积极作为 ③接受国家强制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猎考网解析:1.C【解析】C项,老师对这次偶发事件的处理既是对学生的宽容和教化,又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故本题选C。2.D【解析】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故本题选D。3.C【解析】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脱离不开社会实践。故本题选C。4.D【解析】教师是教育观念变革的排头兵,是教育实践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是良好的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故本题选D。5.D【解析】根据马克思对人全面发展的论断可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故本题选D。6.D【解析】教育法律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它通常包括以下表现形式:行为权、要求权、请求权。故本题选D。推荐阅读:教资考试试题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四(2)班小明最近在校表现不好,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为了了解小明在家中的情况,班主任顾老师到小明家家访。在同小明父亲交流情况时,顾老师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小明父亲听后,很不高兴地说:“顾老师,我以为您说的欠妥。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把他送到学校教育,剥夺受教育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在对小明的教育上达成共识。(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师家长冲突的看法。(2)试述教师家访的注意事项。猎考网解析:1.【参考答案】(1)我对材料中教师与家长的看法如下:①在现存的教育情况下,存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不理解,沟通不通畅,对彼此工作内容不了解,这是时有发生且必须要解决的不良现象。②教师与家长形成冲突的原因:首先,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知找家长告状,把责任往家长身上推,做法欠妥,让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很多家长片面的认为,家庭只需要把孩子照顾好就可以了,教育问题应该由学校全权负责,缺少与学校的配合观念。造成了家校之间的冲突。所以在家校相处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应承担相应的职责,秉承家校共育的理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2)家访是班级管理者与家长交流的十分重要的方式,也是班级教育力量协调的好方法,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家访注意事项:①不以告状为目的。家访的目的是与家长交流信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的家庭和班级合作的条件,而不是“告状”。②要保证家访的全面性。家访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一种家校联系方式,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学生都需要通过这种渠道,形成家校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要保证家访的全面性,不仅仅是面对问题学生。③要保持诚恳态度。班主任态度要诚恳,尊重学生和家长。在家长和学生面前,班主任的地位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种服务者的态度,因此家访中应态度谦和诚恳。④要承担责任。家访不是简单告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而是要与家长一同努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因此班主任要承担责任,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帮助。⑤要灵活应变。家庭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在家访中,班主任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减少双方的矛盾冲突。⑥要守时、守信。要建立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使家长充分信任班主任。守时守信是基本的要求,是班主任必须做到的。2.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同学,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任何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问题:(1)请你根据案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2)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2.【参考答案】(1)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老师应该:①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发展过程的多途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差异性,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②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和环境的支持度,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选择、发言;③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受教育过程进行调控;④鼓励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与实践局限,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并创造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⑤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性。(2)这种行为违反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中老师否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7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