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5个部分。客观题部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素养、法律法规和基本能力,这部分基本上考察的是素养内容,不是一时半会突击就可以达到的,建议考生在备考的时候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这部分上。主观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对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试题包含1道材料作文题,题目中给出300~1000字的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撰写一篇字数在800-1000字的议论文。若为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主要考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其中作文是很多考生在综合素质中失分的原因,一旦作文跑题,就很容易造成69分的尴尬现场。所以建议考生在考试之前,练一下对作文主题的把握程度和把握能力。
学生观是指关于学生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基本观念体系。诸如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本质、特征、成长发展过程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形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教育传统所制约,并受到教育工作者自身世界观和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的影响。制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教育意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潜能。(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育意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教育意义】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首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例如,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不可越的特点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施教。此外,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搞一刀切。(二)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