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移情是什么意思

feion1992024-07-24  1

(一)规则引导法(二)情感沟通法(三)互动指导法(四)榜样激励法(五)目标指引法

一、简答题考情分析简答题是教师资格考试的一种重要题型,在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分值30分,约占总分的20%;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分值40分,约占总分的27%。教师资格考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受到简答题答题情况的影响。简答题的考点分布相对来说,规律性比较明显,近几年小学一直是教育学相关知识2道,心理学相关知识1道;中学基本上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各2道。简答题一方面要求对于所考知识点的内容能够简单说明,直切要点,在有限篇幅内说明考察点的核心;另一方面要求对于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记忆。题型总体来说是围绕着三个方面来展开的,具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作答的时候,首先,明确简答题的考察核心,具体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里面的哪一个。其次,根据考察核心,回忆相关知识点。最后,组织答案,进行作答。根据近几年的考题来分析,发现简答题一般集中于以下几类主题:师生关系类的,包括班级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班主任工作、班风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学习心理类的,包括学习迁移、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等。教育研究类的,包括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学生指导类的,包括美育的内容方法策略、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心理健康、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学习动机或习惯的培养等。备考重点是各类型主题的实施途径、方法等。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简答题。二、重要考点汇总教育的社会属性。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启示。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及表现。简述学制建立的依据。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关观点。简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简述新课改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简述新课改下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简述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简述注意的品质。简述小学生注意发展的规律。简述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简述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简述建构主义的相关观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简述小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简述品德培养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良好意志品质培养的方法。简述心理辅导的原则。 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掌握简答题的核心要点,欢迎来中公陪考团!让中公的讲师带你一起探讨考试的奥秘!

随着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的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更加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考试难度增大,因此对于统考地区的考生来说一定要强化复习。下面中公教师考试网为各位考生介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备考要点。考情分析在进行国家统考以后,考试与之前的地方自主考试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不再指定复习教材,仅是颁布了两个纲领性的文件即考试大纲和考试标准(试行),考生只能依据这两个文件进行复习,备考难度加大。其次,在命题方面,更加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专业导向方面,更加侧重于考生是否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与中学和小学教育有明显区别;能力导向方面,从题型方面可以明显体现出来,国家统考的题型更加侧重于主观题目的考查,紧靠死记硬背很难通过考试。实践导向方面,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考查考生在从教过程中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考试的活动设计题目就是对实践导向的考查。再次,考查范围扩大,以往省考仅仅考查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课程,而国家统考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这门课既涵盖了原来省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而且涵盖了保育的内容。最后,考试形式方面,幼儿笔试多采用上机考试。备考指导了解了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情之后,接下来中公教师考试网为各位考生介绍如何备考。(一)通读浏览,梳理考点考生在备考之初,首先要依据考试大纲,将基础考点进行梳理。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试涵盖了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考生在复习时可先把这七大模块内容列出提纲,再结合大纲进行填充。(二)掌握重点,有针对性的复习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共包含七大模块的内容,但是每部分所占分值是不一样的,考生一定要抓住重点,针对性的复习,方能取得备考。这七大模块的分值分布比例及涉及题型如下表:由上表可知,第一、二模块的内容所占分值超过了整张试卷的一半,所以对前两个模块,考生一定要重点把握。此外,针对不同的题型,考生的复习也要有所侧重,对于选择题,基本掌握即可,答题时有印象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而对于主观题,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根据记忆周期规律,科学复习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试科目的考试有很多是要求考生熟练记忆的,但是由于考点较多,遗忘较快。因此考生应科学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对于刚学过的知识,20分钟后仅能记忆58%,1小时以后仅能记忆2%,一天之后仅能记忆7%,2天之后是8%,由此可见,对于刚刚学习的知识,遗忘速度是比较快的,因此考生要抓住时间点,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1幼儿思维的类型(1)直观行动思维。直观行动思维又叫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比如,兔子总是“小白兔”、猪总是“大肥猪”,奶奶总是白头发的,儿子总是小孩。(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维方式。2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1)激发兴趣与主动性。(2)丰富生活经验。(3)培养有意记忆。(4)教授记忆策略。3幼儿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4)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5)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6)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4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清晰地感知一些刺激,这些刺激便成为知觉对象,其余的成为背景,对象是感知的中心,背景则是衬托部分。为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教师应注意:(1)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教师应该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语言与直观材料相结合的方式。5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1)活泼好动;(2)好奇好问;(3)喜欢交往;(4)独立性不断发展;(5)易受暗示,模仿性强;(6)坚持性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7)易冲动,自制力差,同时自制力不断发展。6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电视媒介的影响,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幼儿具体的生活环境来起作用;(2)幼儿日常的生活环境家庭的影响,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3)同伴相互作用,模仿和强化;(4)移情: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原因。7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1)家庭因素。①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②父母的鼓励与教养方式;③家庭的居住条件;④幼儿的家庭教育条件。(2)托幼机构因素。①教师的影响;②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3)幼儿自身的特征。8气质的类型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又灵活性不足、路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9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10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父母的惩罚。研究发现,攻击性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更多,而且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经常受到惩罚。(2)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里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3)强化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11游戏的特征(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3)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4)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统一的活动;(5)游戏是具体的活动。12游戏材料的投放(1)要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3)提供与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游戏材料;(4)尽量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游戏材料;(5)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6)将游戏材料放在可见位置。13成人介入游戏的时机(1)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2)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4)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介入。14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要求(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3)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3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