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五大发展理念是什么

feion1992024-07-24  0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都属于教育观的内容。我们今天重点来解析“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内容。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新课改之前我们的教学都是“填鸭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听。新课改后提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当材料出现了集体讨论等内容时就可以想到这点理论。第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只是单纯地交给学生知识,并不能促使学生终身学习,而教会学生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仍会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第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新课改前我们都是应试教育,只注重教学结果。新课改后我们在注重结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老师教学的过程。当材料出现了老师让学生讲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去思考,启发学生等都是重结论的表现,我们都可以答这一理论。第四、教学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关注学科,其实也就是关注学习、关注成绩。新课改后要求关注人。“人”在这里主要指学生,我们知道学生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学习者,还是一个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在关注学习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的品德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情绪情感体验、兴趣爱好、自信心等方面。这样才算做到“关注人”。当材料中出现老师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或者帮学生树立自信心等都可以对应这条理论。这是教育观的内容,当考试时材料分析题的题干为: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行为。那我们马上就要想到素质教育的内涵(五条)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四条),从这九条里对应我们的材料,体现哪条理论就写哪条即可。以上介绍了职业理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中公讲师解析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考试题库:[各地区试题] [模拟试题] [强化训练题] [每日一练]备考资料:[综合素质] [教育综合知识]备考资料 [各学科知识]备考技巧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回复“攻略”下载【教师资格备考攻略】>>>更多教师资格笔试备考资料请查看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和观点,它受到环境、制度和教育要素的制约。具体来说,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会不同。一、素质教育观概论(一)素质教育观的含义素质教育观之“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既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又包括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得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1)提高全民素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2)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承;(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时更重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工作就是职责,职责就是担当,担当就是价值。感谢那些让你独当一面的人,感谢那些给你压担子的人,感谢给你补台的人。因为那是机会,那是信任。工作就是职责,职责就是担当,担当就是价值。感谢那些让你独当一面的人,感谢那些给你压担子的人,感谢给你补台的人。因为那是机会,那是信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30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