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师资格证

feion1992024-07-24  16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4.暂无。

5.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由水电离c(H+)=1×10-13,Na+、Cl-,NO3-、S2-

B. c(H+)/ c(OH-)= 1×1014,Ca2+、ClO-、NO3-、K+

C. pH=11,CO32-、Na+、AlO2-、NO3-

D.中性溶液,Fe3+、K+、Cl-、SO32-

6.在Fe2O3和CuO混合物ag,与足量CO反应,生成金属4.16g,产生的CO2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产生9g沉淀,则a为( )。

A.4g B.5.6g C.6.4g D.8.0g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为6.02×1023

C.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可利用Kc判断反应达到的限度

D.一定温度、压力下,可利用△G来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8.恒容密闭容器,1:1加入碳和水蒸气生成水煤气,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变化一定能判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是( )。

A.逆反应速率减小 B.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D.反应物气体体积分数增大

9.暂无

10.X、Y、Z、W为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Y和W的质子数之和为25,则( )。

A.原子半径:Z>X>W

B.Z能形成碱性氧化物

C.氢化物的稳定性:Z>W>Y

D.W的某种氧化物有漂白性

1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主学习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B.接受学习没有价值

C.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D.合作学习就是主动学习

13.在质量守恒定律当中,下列是属于情意目标的是( )。

A.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B.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C.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D.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14.在化学平衡当中,我们常用“等、动、定、变”,用这四个字来去表示化学平衡特征。它当中体现的化学学科的思想有( )。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③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相统一;④结构与性质相统一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在教学设计当中,需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不包括的是( )。

A.知识基础 B.学习方法 C.教学策略 D.学习动机

16.“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体现了我们的化学教学当中,不能只注重( )。

A.化学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培养学生品德

17.暂无。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重视发展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条件较好的学校,要努力开展实验,鼓励多做实验

B.在初中阶段,教学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选择3到4个典型实验

C.鼓励开展家庭实验和微型实验

D.环境保护和实验安全教育

19.在化学教学当中,化学教学思想当中( )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A.科学思维相统一

B.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统一

C.发展实验探究和启迪思维相关的

D.掌握能力和发展双基

20.暂无。

二、简单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在课标中,课程目标化学是发展学生能力,右图为溶解度曲线图(氯化钠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图60摄氏度60g)(1)从右图中你能能获取哪些信息?

(2)请简述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图表用的优点。

22.材料:化学概念学习可以有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概念形成策略包括三个阶段。

(1)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简述概念形成策略的应用。

(2)简述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的主要内容。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这个选项应该选什么?

(2)学生为什么会选错?请逐个分析。

(3)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与技能?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学生在物理中已经学习过分子和原子,老师让他们回忆了一下,有3个同学说,一个同学说可能是花香,另外一个是扩散,第三个是两个铅块放在一起久了,会融在一起;老师带领他们做了3个实验,实验1:在盛有烧杯的水中加入氨水;实验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氨水、再加入酚酞;实验3:用一个大的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烧杯中放放浓氨水,另外一个烧杯中放酚酞溶液。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以及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有同学问:为什么用大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变色,另外一个不变色?老师建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

(1)分子和原子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2)老师做三组实验的作用是什么?老师用到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

(3)老师用到了什么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材料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材料二、

材料三、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溶质和溶剂。

(1)实验9-5和实验9-6的教学作用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初中科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来源于网络】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答案】C。解析:电压表分别连接在ad、bd两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故障出现在bd之间,ab、bc、cd不可能短路,故障只可能是bc或cd断路,故选C。

【知识点】初中物理—串联电路的特点

【难度等级】★

2.【答案】A。解析:A.混合型晶体(又称过渡型晶体),晶体内可能同时存在着若干种不同的作用力,具有若干种晶体的结构和性质,这类晶体称为混合型晶体。石墨晶体就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型晶体。石墨晶体内既有共价键,又有类似金属键那样的非定域键(成键电子并不定域于两个原子之间)和分子间力在共同起作用,可称为混合键型的晶体。故A选项正确。

B.金刚石是原子晶体,足球烯是分子晶体,故B选项错误。

C.同分异构体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金刚石(C)、石墨(C)、足球烯(C60)是单质,他们属于同素异形体。故C选项错误。

D.足球烯之间的键不能用经典价键理论解释,如同苯一样,既不是单键也不是双键,是离域π键。C与C间杂化类型介于sp2与sp3之间,是sp2.28杂化。未杂化轨道,形成了60个C公用的大π健(类比于苯6个C形成的π键)。每个碳原子和三个碳原子成键,剩余的电子形成大π键。故D选项错误。

【知识点】高中化学—物质的结构—金刚石、石墨、足球烯

【难度等级】★

3.【答案】B。解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知识点】自然地理—射电望远镜

【难度等级】★

4.【答案】B。解析:血型是由凝集原的种类决定的,如下表:

据题意可知,该学生的血液与A型血发生凝结作用,与B型血液没有发生凝结,该学生的血液中含有B凝集原,故血型为B型。故选:B。

【知识点】初中-生命科学-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人体血液和循环

【难度等级】★

5.【答案】A。解析:A为锢囚锋,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

B为暖锋,是指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空气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C为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称为冷锋。

夏季,在冷锋的地面锋线附近,一般会产生强烈发展的积雨云,出现雷暴、甚至冰雹、飑线等对流性不稳定天气。锢囚锋具有冷暖锋的特点,锋面过境时,两侧均为降水区,先是暖锋云系和连续性降水,而后转为冷锋云系和阵性降水。这两种都可能出现雷电雨和雷暴天气。但是锢囚锋是冷空气快速上升与暖空气相遇,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强对流天气。故选A。

【知识点】地球和宇宙——人类生存的地球——天气与气候——天气

【难度等级】★★★

6.

7.【答案】C。解析: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不利于提高氮氧化物的转化率;BD.增大管进口的宽度与增大排气速度,增大排气速度;C.增大管的长度,从而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氮氧化物的转化率。故选C。

【知识点】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

【难度等级】★

8.【答案】略。

9.【答案】A。解析:如下图所示为HIV病毒和免疫细胞数量变化关系。

故选A。

【知识点】高中生物—体液免疫

【难度等级】★

10.【答案】D。解析:

【知识点】高中化学—有机物—苯

【难度等级】★★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参考答案】(1)图1:保护组织,其功能为:避免水分过度散失,调节植物与环境的气体交换,抵御外界风雨和病虫害的侵袭。

图2:输导组织,其功能为:输送水分、无机盐和营养物质。

图3:营养组织,其功能为:储藏营养物质。

图4:分生组织,其功能为:产生和分化其他各种组织的基础。

(2)图示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直观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能够展现抽象的“思维过程,使讲解有所依挂,思考有所指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一种有效而高效的教学方法。

②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形象记忆,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强化知识信息。

③增强信息传递的准确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点】初中生物—植物的结构层次—组织;教学论—图示教学法

【难度等级】★

12.【参考答案】

(1)板块构造认为:地壳的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基本论点有4个。

①地球的上壳层按物理性质可分为:

a.脆性和粘性都较大的岩石圈(地壳和地幔的最上层)。

b.脆性和粘性都较小的软流圈。

②岩石圈在侧向上分为若干个大的刚性板块,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界面经历着长期、缓慢、规模巨大彼此相对的水平位移,板块在裂谷带拉开(海底扩张),洋壳在深海沟——岛弧带俯冲(消亡)。

③板块水平位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中的热对流,拉开(扩张)发生在上升流的地段之下,俯冲(消亡)则发生在下降流的地段上。

④在全球范围类,板块在扩张带的拉伸(离散)与在消亡带的挤压(汇聚)之间互相补偿,使地球半径得以基本保持不变。

(2)①科学史促使学生对科学本身及其相关因素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通过科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②建立正确的科学家形象,了解科学本质,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史可以向学生展示正确的科学家形象,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各种举动出现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曲折,同时明白科学家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提高学生学习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

③科学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依托。科学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④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设计。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有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熟知科学发展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促使科学课程的优化。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一题20分,第二题30分,共50分)

13.【参考答案】

(1)C;这道题的难度为中等难度,主要考察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蒸腾作用,但是结合了气泡的移动方向来考察蒸腾作用的意义,需要学生在认识蒸腾作用可以为根部吸水提供动力这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得出答案,因此属于中等难度;

(2)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

(3)教学案例

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那么植物是怎样进行这些活动的呢?这些活动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呢?顺势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呼吸作用

活动前:【提出问题】和人类一样,植物也在随时进行呼吸作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人类一样吗?

活动中:【多媒体展示】①将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入A、B广口瓶中,密封避光处理一夜,一夜之后,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入两个广口瓶中,A瓶中蜡烛熄灭,B瓶中蜡烛继续燃烧;

②将萌发的种子放入广口瓶中,置于温暖黑暗处,一夜之后收集瓶中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将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入A、B保温瓶中,密封避光处理一夜,一夜之后,测量两瓶温度,A瓶温度更高。

活动后:【学生汇报】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放出热量。

【教师补充】呼吸作用是植物吸收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活动二:光合作用

活动前:【提出问题】我们经常说植树造林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又有哪些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活动中:【小组活动】学生自主阅读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历程,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

活动后:【学生汇报】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的生命活动,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在酶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活动三:蒸腾作用

活动前:【教师讲解】展示植物叶片图片,讲解叶片结构。

活动中:【多媒体展示】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茂盛的基叶上,只能套住茎和叶,袋口扎紧。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发现未涂抹凡士林的部分塑料袋内部有水珠。

活动后:【师生总结】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发出来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提出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走,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分能从根部流向叶片呢?

【师生总结】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多数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中)参考答案与解析

【来源于网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②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增加;③T<24℃时,相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T>24℃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2)①结果及变化趋势简洁明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②便于理解数据关系。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变化规律,便于知识挖掘和直观感受信息结果。

22.【参考答案】

(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

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

(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正确答案为D。

(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

①没有认识到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①不正确。

②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②不正确;

③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③不正确;

④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④不正确;

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

(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

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

②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

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到的技能如下:

①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

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

③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参考答案】

(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实验1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2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

(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参考答案】

(1)第一、【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第二、【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

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3.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5、9-6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①加入溶质;②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2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