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是指关于学生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基本观念体系。诸如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本质、特征、成长发展过程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形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教育传统所制约,并受到教育工作者自身世界观和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的影响。制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教育意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潜能。(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育意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教育意义】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观的基本内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的经历、情感和体验都是完整的。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缺陷。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学生的年龄、成长经历、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都与成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因势利导。2、学生的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一点主要是从法律层面强调学生是责任、权利的主体。教师应有怎样正确的学生观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你的学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信和自尊。自信和自尊是一个人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动力,以尊重为尽可能一样马卡连柯的人。独立高中增强意识,总觉得自己像一个长大了,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理解和信任。如果教师能够爱和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平等,对他们的民主的态度,可以让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发需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是忠于随着学习踏进学校的大门的愿望,并期待着成绩的学习,期待尽快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教师资格证中的三观指: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