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包括内容主要有: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法律法规、逻辑推理和信息技术这六部分。
1、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科目一考《综合素质》,科目二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面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小学面试科目分语文、英语、社会、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
2、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是各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为保证师资质量,在教育系统逐步实行教师准入制度的要求设置的一项考试。面向对象是非师范类的大中专毕业生。
3、小学教师资格证可以当小学教师,因为教师资格是从事教育教师行业的必备证书,也可以享受高福利待遇,可以直接去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应聘教师岗位。
1、选择题中考的知识点有职业理念,法律,文化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其中文化素养部分得分率比较低,知识面很广,很难针对性地复习,只能靠平时刷题积累。选择题其他部分看书刷题基本上可以搞定。
2、材料题基本上都有答题模板,照着写上几遍就能记住。考试的时候直接用就可以了。
3、最后就是作文。给你一则或多则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写一篇论说文。文章不要求一定得写与教育有关的话题。如果你写作文不错,那么综合素质基本上就没有问题。
其次小学的教资考试还有一门考试,叫作《教育知识与能力》,大家也要用心去对待,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查内容
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语、数、英、音、体、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考教资买比较好的资料如下:
《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就可以;考小学教师资格证:买《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本就可以了;考中学教师资格证:买《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这三这书,《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要选择相对应的报考科目。
一、教资考的内容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综合素质(幼儿园)》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小学教师资格证考《综合素质(小学)》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三个科目。
1、《综合素质》主要考查教育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等。
2、《保教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学前阶段的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评价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小学阶段的教育原理、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
第一章、教育观
考点1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2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考点3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考点4 现阶段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差
(1)认为搞音体美活动,开设兴趣班就是实施素质教育。
(2)认为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
(3)将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划等号。
(4)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现行教育,把素质教育当成“灵丹妙药”。
(5)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第二章、学生观
考点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考点2 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考点3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1)顺序性——循序渐进。
(2)阶段性——适应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3)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师观
考点1 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考点2 新课程下的教师行为观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考点3 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主体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考点4 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1)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修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