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需要准备 :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知识与能力》与《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综合素质》。
自2001年我国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来,教师资格证考试在促进我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近日指出“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2011年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由省考逐步改为国家统一考试,“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系也随之建立。
2、《教育知识知识与能力》。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学习参考书系列:教育知识与能力(适用于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根据教育学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系统地组织和编排内容,通过详实的步骤、流程等方法介绍,全方位展示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基础知识。
3、《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科目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科目三) 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15门科目。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三)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等14门科目。
教资考试需要准备的资料有身份证、准考证、考试文具(包括0.5mm黑色签字笔、2B铅笔、橡皮擦、尺子等)。
报考教师资格证需要准备的资料:
1、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2、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3、小二寸免冠半身正面照片一张。
4、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全部在网上填写并打印出来)。
5、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户籍原件、复印件和工作单位证明(或所在乡镇、街道证明)。
6、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医院出具的《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格检查表》。
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申请人员,需提供《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证明。
教资考试简介: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是各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为保证师资质量,在教育系统逐步实行教师准入制度的要求设置的一项考试。面向对象是非师范类的大中专毕业生。
2、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的人员的基本要求;教师资格制度规定了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3、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后,只有具备教师资格(持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被聘任或任命担任教师工作。教师资格作为一种法定的国家资格一经取得,即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撤销。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需要《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数学知识与能力》等3科方面的教材。
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
1、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2科;
2、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科;
3、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
4、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
扩展资料
考取教师资格证对学历的要求:
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5、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本科教师)或者大学本科毕业(专科教师)及以上学历;
6、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资格证
想考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证是不需要考初中全部科目。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有三门,《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和《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主要题型有单选、材料分析和写作。
2、《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和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主要题型有单选、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
3、《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主要题型有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
如何备考呢?
一、 疏通重点知识,掌握理论基础。二、 理论知识与做题相结合三、 保持做题量,定时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