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题西林壁》是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是教师资格面试中语文科目常考资料,教师资格面试答辩大多会围绕设计思路、教学实施和教师结构化等题目发问。小学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非常重要,面试中会有两个方面的考察,分别是试讲和答辩,答辩在试讲之后进行,对于试讲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想要面试取得比较好的分数,答辩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提前把考官可能问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组织好作答思路,保证遇到此类问题能够很好的作答,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答辩:《题西林壁》,一起来看看吧。
1.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
【参考答案】
指导朗读这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到曾学过的《画杨桃》一课?
【参考答案】
《画杨桃》是此阶段学生学过的一篇课文,课文中“我”因为所处角度的不同,画出的杨桃的样子也不同,这一内容和《题西林壁》中,作者角度变化,看到庐山的景象是不同的是有想通之处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会较难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所以我通过学过的《画杨桃》,引导学生理解本诗中蕴涵的道理,由难到易,由已知得未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的前后融合、前后贯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设置的?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同时,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学生的思维逐渐有条理,求知欲望逐渐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好的提高,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写作本诗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5.什么是“题壁诗”?
【参考答案】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答辩:《题西林壁》,就说到这里了,以上的这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好好准备,把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提前了解,提前做好必要准备,保证考试成功!
建议您多背一背古诗,然后看小学课本中出现古诗比较多的师
教师资格证作文素材:中小幼笔试《综合素质》作文素材在我们的综素考试中,拟标题往往是题目要求的,而我们自己常常因为拟标题花费很长时间,也不见得能拟个好标题。这里笔者给大家一些标题的参考,以开拓大家的思路。古诗文标题【1】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释义:这句选自诗歌《书扇示门人》,作者是范仲淹,原诗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明白如话,但哲理深刻。一派青山风景恬静幽美,这是前人的田地为后来的人占有,但是占有田地的人不要得意不已,还有想占有这田地的人在后面呢。山河依旧,人事更替,得失不是永远不变的。今天的得会转化为明天的失,事物总是按着这样的辩证规律发展着的。相似的有: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选自翁格的《暮春》: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适合主题:适用于可持续发展、人生哲理、生活道理等。【2】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释义:原诗为元朝方景山写的《杂咏》:“昆鹏奋云霄,尺鷃栖野草。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适其天,即适应其本能,也就是遵循客观规律。鹍鹏和尺鷃相比,大小之别不言而喻,而小的尺鷃“腾跃而上,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和鹍鹏展翅数万里无法相比,可是它也是“飞之至也”。它尽了主观上最大的努力。这首诗可以启示我们 ,一切事物都遵循着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各尽所能 ,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作用 ,就能作出较大的贡献,发挥最大的人生价值。适合主题:适用于生活主题,成长主题等等。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就好。【3】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释义:清代顾嗣协《杂兴》中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诗歌每句都适合做标题)”“生材贵适用”和“物各适其天”,一从施用上讲,一从本性上言 ,其理相通。适合主题:生活主题、人生哲理、成长主题。表达适合自己最好等意思。【4】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山林自在啼释义:原诗为宋代欧阳修写笼中鸟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山林自在啼。”哪怕是“金笼”总不如“山林”,关键在于自由的可贵。适合主题:适用于表达追求自由、崇尚自由、热爱自由等。【5】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释义:原诗为明朝高启《叹墙下草》:“青青墙下草,经霜未枯槁。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墙下草经霜后还是“青青”的,“经霜”说明秋已深。诗人缘此慨叹“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如果没有“墙”的条件,而是一般的原上草,那它们的“见春”和“逢秋”都是同时的。因了“墙”,所受光照少、地温低,则它感受春的气息便迟,陆游的《梅花》诗中也曾说:“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也是这个道理。“见春迟”是不幸 ,秋来晚则是大幸。这首诗说明了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都能向其对立方面转化。墙下草虽不得先占春光,可免却早枯槁的命运。有了这认识,就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不利条件,尽量使之转化为积极的因素。适合主题:人生主题、生活主题、成长主题。表达诸如:祸福相依,转换;不利和有利,不幸和幸运之间转化等思想。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考的古诗每一年都会有变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打好古诗的基础很重要,在考察的时候会考察考生的:一、诵读,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读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要随着年级的升高,渗透基本朗读技巧的教学。二、联想、想象,最有意境的教学方法。写诗需要联想和想象,用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意象和营造出诗歌意境;读者要进入诗歌意境,也需要应用联想和想象。先说引导联想。比如,《春望》一诗的教学,学生读诗句时,可以引导他们以“联想到什么”为线索,贯穿全首诗诗意的理解:从“国破山河在”,你联想到什么?(从眼前看到的一切,只有大地山川依旧,联想到战乱已经破坏了一切,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从“城春草木深”,你联想到什么?(从只有草木的疯长,联想到这里看不到一个人影,进而联想到来不及逃难的人大多死于战乱了。)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联想到什么?(从对和平生活中的花鸟可以怡情可以带来快乐的想象中,体会到此时此境的杜甫却是看到花流泪,听到鸟鸣心惊肉跳,他内心是多么的悲哀。)……总之,沿着联想的阶梯,可以进入《春望》的意境,从而深刻体验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感。再说引导想象。读诗中的想象,首先是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再造想象,再现诗中的事物,然后在这基础上,展开创造性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