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交朋友-计算机组成》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小头爸爸出差使用计算机跟大头儿子进行视频通话的动画片,引导并提问学生:“生活中是如何与远在千里的家人朋友联系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通讯方式,如:书信、电话、计算机等,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回答问题都很积极,通讯方式都很多样。教师联系本课内容,继续引导学生:有同学提到了用计算机进行通讯,平时使用接触的计算机,都了解多少呢?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呢?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计算机的组成》。
(二)新课讲授
1.硬件
教师讲授计算机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并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硬件是躯体,软件是灵魂。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并对各部分进行相应的讲解,讲解过程中示意学生边听讲边结合眼前的计算机进行操作感受。“主机箱里安装着计算机的主板和其他零部件;显示器可以显示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过程,也是计算机直接和我们用户沟通交流的第一渠道;键盘和鼠标相当于我们和计算机沟通的桥梁,用来操作计算机;传声器也叫麦克风、话筒,用来把声音传送到计算机里;音箱用来播放声音。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开火车”的游戏,以便更加牢记各个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3分钟时间,通过指向不同的部件,学生从前往后依次说出所指部件的名称。对于反应迅速、声音洪亮干脆、直接回答出来的学生给予思维敏捷、听课认真等教学评价。
在讲解了外部组成部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图片和文字的提示,更加详细地介绍主机箱和CPU,并请学生上前帮忙,师生共同完成主机箱的拆卸工作,带领学生看一看主机箱内的部件。学生会看到主机箱内的风扇、主板、电源等部件。教师此时提出问题:“那计算机为什么也叫电脑呢?哪里起到了‘脑’的作用呢?”教师引导学生以信息技术学习小组为单位,3分钟的时间,组内讨论一下此问题。讨论结束后,预设学生代表可能会回答出【是因为CPU的原因】。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回答的已经要接近正确答案了。随后向学生进行补充介绍:在小风扇下面还有一块小小的硬件设备就是CPU。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CPU的图片,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介绍CPU的两大生产厂家英特尔和AMD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CPU的发展跟计算机的性能是息息相关的。
2.软件
教师在讲解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之后,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计算机只有硬件,还能够进行使用吗?”预设学生会异口同声说出不能,教师顺势提出软件的概念:软件是用户与计算机交流的桥梁,是计算机的灵魂。教师讲授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二人为一组,5分钟时间,结合教材的提示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讨论了解都有哪些系统软件,又知道哪些应用软件?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和引导。预设三年级的学生接触计算机不多,还不是很清晰计算机的系统软件,所以他们可能会联系手机说出。【安卓或者IOS这些手机系统软件】对于回答积极的同学,教师也将给予对生活细节观察仔细、见多识广等教学评价。而对于应用软件,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预设学生可能说出。【微信、QQ、新浪微博、腾讯视频等】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回答进行相应的补充:一些计算机系统软件如Window XP、Window 7等,并在多媒体展示Window 7的界面,引导学生更好了解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区别与联系,系统软件为应用软件提供平台。随后提示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分别感受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操作。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组成之后,开展一个小比赛。请学生以信息技术小组为单位,在多媒体上展示不同的硬件图片,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确说出硬件的名称,就是赢得比赛。在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计算机硬件的名称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提问学生学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之后,老师进行补充,提出计算机的工具性,建议学生应合理使用计算机。
作业:展开合理想象,未来的计算机将会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1.影响CPU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字长:CPU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字长都是2的若干次方,如32、64等。CPU字长标志着计算机的精度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字长越长,运算精确度越高,速度越快。
(2)主频:CPU内核运行时的时钟频率,即CPU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单位为MHz。主频越高,CPU的运算速度越快。
(3)核数:一块CPU上面能处理数据的芯片组的数量,如双核技术、四核技术等。核数越多,数据处理能力越强大。
(4)缓存:缓存就是数据交换的缓冲区(称作 Cache),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概率。
2.鼠标都有哪些分类?
【参考答案】
鼠标有很多分类方式,按键数可以分为单键鼠标、多键鼠标;
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机械鼠标、光机鼠标与光电鼠标;
按连接方式可以分为有线鼠标、无线鼠标。
2020下小学音乐 教师资格证 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音乐《大河之舞》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在开始课程之前,让我们先做一个模仿节奏的游戏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敲击与本节课有关的节奏,学生跟随模仿。注意强弱变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顺势引入课题——《大河之舞》。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多媒体播放音频,并提问:大家可以听出这是什么声音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踢踏舞步发出的声音。
2.教师多媒体播放踢踏舞视频,并进行讲解:刚刚音频里的声音是穿着一双鞋底镶有铁片的舞鞋跳舞发出的。这种舞蹈叫做踢踏舞,源于18世纪美国黑人在闲暇时做的一种脚下游戏,后来这种游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喜欢。19世纪时,踢踏舞被正式搬上了舞台。
(三)深入欣赏
1.教师多媒体播放爱尔兰踢踏舞剧《大河之舞》的视频,并提问:舞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爱尔兰踢踏舞台规模较庞大,舞步整齐,队形变换一致,舞者面部表情严肃,体现了爱尔兰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大河之舞》结合了踢踏舞、音乐与戏剧的艺术形式,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踢踏舞为主,营造出气势如虹、异彩纷呈的舞台场景。欣赏过程中,给你带来巨大震撼力的是音乐旋律还是舞蹈演员踏出的节奏?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好的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的基础。
2.体验踢踏舞
(1)学唱《大河之舞》的主旋律
①教师多媒体播放《大河之舞》的主旋律音频,并提问: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音乐热情奔放,主奏乐器是小提琴。
②教师弹奏《大河之舞》的主旋律,指导学生用“啊”进行哼唱,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
(2)分析《大河之舞》的音乐
教师多媒体播放《大河之舞》的视频,并提问:主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对应的舞步一样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出现了6次,每一次舞蹈演员都会踏出不同的舞步,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3)诠释主旋律
教师弹奏主旋律,指导学生分别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表示重音,而后以小组接龙的形式表现主旋律,每个小组敲击两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一次。
3.教师完整弹奏舞曲,指导学生跟随音乐完整敲击演奏。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音乐小组创编节奏,限时10分钟,随后小组依次上台进行表演。
2.小组展示完毕后,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进行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我们一同体验了爱尔兰踢踏舞,感受到了踢踏舞的热情与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外国优秀艺术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课后作业:《大河之舞》中还蕴含了许多其他门类的艺术元素,汲取了歌剧、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古典芭蕾、现代舞等的精华,课后可以进行搜集查阅,下节课我们继续进行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怎样设计本节课的拓展环节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创编节奏,之后请各小组进行展示,选取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可以巩固新学习的音乐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深对于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升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
2.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每位教师心中都有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一堂好课至少应该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课程结构合理,此外还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合理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引了整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如果目标不清晰或者不科学,就可能让学生感到迷惑,甚至是错误引导学生。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实际情况,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严格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教学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要想讲好一堂课,除了不断学习以外,更需要不断实践与思考。我会努力将我的课堂做得既像科学技术那样严谨,又像艺术创造那样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