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题

feion1992024-07-24  1

大家都知道,考教师资格证需要背很多的知识点,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和考试内容的复习,其实事实上考生需要背的内容并不算很多,大部分内容还是需要靠考生的理解,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了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必备易考知识点,快来看看吧!

1.孔子《论语》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原则和方法:“不愤不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学思行并重”

2.孟子《孟子》思想基础: “性善论”教育目的:明人伦提出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荀子思想基础 :“性恶论”教育目的:化性起伪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4.墨子教育思想: “兼爱”、“非攻”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教育内容:科学和技术教育、思维能力教育、文史教育和道德教育教学方法:亲之、闻之、说之,重视说之

5.卢梭《爱弥儿》 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6.洛克《教育漫话》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7.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教学法):讥讽、助产、归纳、定义;知识即美德

8.柏拉图《理想国》最高目标 (主要):培养哲学王

9.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最早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的人;教学方法:重视练习与实践;“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0.多德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教育目的 :培养“善良的、精于雄辩的人”;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

1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1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指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1.“泛智教育思想”,即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2.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3.班级授课制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13 .康德《康德论教育》;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人,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

1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在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这两个教育教学问题中,把道德培养作为首要基础。“四段学习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1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目的:“教育无目论”论课程与教材:在活动课程中提出了“做中学”的原则,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16.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7.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重视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8.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育诗》 ;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9.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中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1.斯宾塞论述“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著有《教育论》,该书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

22.乌申斯基著有《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

23.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主持了改革北大教育实践;提出教育独立思想;我国最早主张“以德育代宗教”的教育家

24.阳初平民教育家,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25.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先驱,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26.梁漱溟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建设

27.陶行知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 ;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8.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 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2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30.布鲁纳《教育过程》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重视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3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掌握学习理论;三维目标

32.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该教学理论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3.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34.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证主要是考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等。现在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基本上都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考试方式。通过了笔试考试之后还要进行面试。教师资格证考试会因为教学人群的不同,所以考核的内容也会有区别。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是考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侧重于教师观、教师职业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侧重于儿童护理常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两个科目分别考核考生的教学能力、教与学观念、职业素养、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几个科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核考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备课能力、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等等。

除了笔试之外还会有面试。 面试主要是采取的是结构化的面试形式 ,需要由学生回答考官所提出的问题。面试主要是考核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022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在一个月后开始笔试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的难度虽然不大,但在复习阶段的知识点内容可是相当庞大,下面就快和我一起来本文中看看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常见考试名词内容解析吧!

21、认知发展论: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1)同化:指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图式只发生量变,并没有产生质变。。

(2)顺应:是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为了适应新的信息,改变或调整自己原有的图式。

22、认知风格: 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场独立型:习惯性地或偏爱地侧重从外部环境中搜索信息,由于这种搜索过程往往是不自觉的,所以就表现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行为方式。

(2)场依存型:习惯性地侧重根据认知目标本身的结构来搜索必要的信息,因此就表现为“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行为方式。

2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中,个体习得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4、认知学习理论: 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5、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26、学习策略: 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1)认知策略: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①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②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27、知识的学习: 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2)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3)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词汇学习)

(4)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5)命题学习: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符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

28、品德: 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道德认识:核心成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如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如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和差耻感。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

(4)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29、德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0、心理效应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2)首因效应: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3)近因效应:因某件事影响对某人的印象。

(4)自我中心效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笔试还应考查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原理,保教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按学段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通常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幼儿园),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小学),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中学);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

2022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已经结束了,想要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们只能报考23年的教资考试了,目前2023年的教师资格这证考试大纲还未出来,一般每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变化不是很大。

具体教资笔试会根据考试大纲来编写题目,但是教资考试大纲每年具体实施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会有超纲题目。因此,考生主要还是要根据教资考试大纲认真复习,这样不管考试考到什么边边角角都能灵活应对。

一般来说,教资考试的科目也是不会变化的。其中初中高中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都包含了综合素质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三个板块,其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难度还是很高的,主要是初高中的题目。

小学教资考试只包含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幼儿园教资的考试比较特殊,包含了综合素质考试和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

教资主要考察内容:

1、幼儿园教资证主要考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

2、小学教资证主要考察教育理念、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等。

3、初中及高中教资证主要考察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16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