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网上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例如:一、单项选择题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廖世承 C. 潘菽 D. 蔡元培2、若50人中只有5人通过某一测验题目,那么该题的难度为( ) A .10% B .90% C .55% D .45%3、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 )的儿童? A .130 B . 140 C .150 D .1604、任务促成的纪律的前提是( ) A .教师的监督、指导 B.同辈群体的压力 C .个人对活动本身的充分理解 D .活动本身的吸引力5、两种任务在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目标等方面具有的共同成分越多,迁移效果越明显。这表明何种因素起主要作用? A .相似性 B .概括经验 C .学习策略 D .心向6、学生在学习体操过程中,各种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常有多余动作,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A .动作幅度 B .动作结构 C .动作力量 D .动作速度7、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与害怕失败者相比,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 )的任务。 A .比较难的 B .非常难的 C .非常容易的 D .难度适中的8、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A .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B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C .已有经验的概括化 D .对情境关系的理解9、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 .自主感对羞耻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勤奋感对自卑感 D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0、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是的创立者是 A .布鲁纳 B .苛勒 C .奥苏伯尔 D .加涅……省考教师资格考试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但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是:幼儿教师资格笔试考《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师资格笔试考和《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能力》。
A.生
B.丑
C.净
D.末
答案:C。“花脸”又称“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的男性人物。
2.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最杰出的使者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甘英
答案:C。张骞是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玄奘促进的是中印文化的交流;甘英在汉朝时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国对西亚各国的认识。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和建筑学的提高。
3.尽管白天阳光有时不能照到房间里,但房间仍然很亮,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的衍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放射
D.光的折射
答案:B。虽然太阳光不能照到房间里,但是射到其他处的光线会反射,所以,总会有光反射到屋子里。
4.格塞尔有关双生子爬楼梯的比较实验,证明了( )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关键影响。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
D.教育
答案:B。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有关键影响,因而选择B。
5.“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答案:B。该理论为内发论的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其中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6.下列关于儿童在前运算时期所出现的“自我中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儿童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
B.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
C.儿童的利己主义
D.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
答案:C。儿童在前运算阶段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
7.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个体的心理社会性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性
B.主动性
C.自我同一性
D.勤奋感
答案:C。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处于个体的青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焦虑
C.激情
D.应激
答案:A。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9.下列哪项不是情绪的功能?( )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信号功能
D.激活功能
答案:D。情绪情感具备信号、调节、动机、感染、适应等功能。
10.材料:
小易的妈妈是服装店老板,经常给林老师送礼物,林老师非常喜欢小易,即使小易和同学打架、不完成作业,老师也不会责备他。朵朵学习好,林老师夸她是小天才,常常上课夸奖她。小白也想让老师表扬他,于是对老师说:“老师,我跑得快,美术也好,您能不能表扬我一下?”林老师说:“你这学习成绩,还想让我表扬你!”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评析林老师的教育行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参考答案】
材料中林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做到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侮辱和体罚学生。材料中,林老师对待学生厚此薄彼,对经常送礼的小易亲和有加,即使犯了错也不加管教;并且只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体育以及美术方面表现优异,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小白不但不予表扬,甚至恶语相向,侮辱学生的人格。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做到爱国守法,自主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材料中,教师不仅没有公正对待学生,而且还侮辱了学生的人格,违反了教育公正的原则,同时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料中,教师没有公正的对待学生并对学生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为学生树立了错误的榜样;同时,收取学生家长礼物的行为也违反了廉洁从教的要求。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践行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不侮辱学生的人格,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及时关注。
1.研究表明,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转折的时期一般是在()年级。 A.一 B.二 C.三 D.四 2.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 A.教育科研 B.班级常规管理 C.教学 D.班集体的建设 3.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 A.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 B.实现爱国教育 C.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D.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 4.儿童发展的源泉是(). A.儿童主体的活动 B.机体的结构和功能 C.家庭和社会教育 D.社会环境 5.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 【详解】研究者认为,品德的发展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多深度的,所以道德情感发展不应以单维度来表示。其研究结果指出:()每个年级都有道德情感的五级水平。随着年级的递增,高级水平逐步增加。低年级从第三级向第四级转化;中年级以第四级为主;高年级约有半数左右被试达到第五级水平。(2)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即一、三年级之间道德情感水平的差异较显著,而三、五年级的差异没有如此明显。(3)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表现是义务感烈,荣誉感次之,良心和爱国主义再次之,幸福体验最差。 2.【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详解】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3.【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 【详解】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4.【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内容”。 【详解】略 5.【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详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一些方面则需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时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的教育效果。 而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如:6—2岁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差,4—6岁,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到了7—8岁,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思维具有开放性。心理学家提出发展关键期或期的概念,正是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故本题选C。
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在2009年下半年的教材进行了修订。 楼主,你高级的定义是什么?现在的初中是一所初中和小学教师。高中和高中教师。 大学教师资格考试,后进入学校单位,然后由大学教师的职称晋升, 这是一个新版本的教科书,暂时没有看到网上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