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知识与能力试题

feion1992024-07-24  3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中)参考答案与解析

【来源于网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②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增加;③T<24℃时,相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T>24℃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2)①结果及变化趋势简洁明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②便于理解数据关系。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变化规律,便于知识挖掘和直观感受信息结果。

22.【参考答案】

(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

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

(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正确答案为D。

(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

①没有认识到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①不正确。

②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②不正确;

③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③不正确;

④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④不正确;

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

(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

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

②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

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到的技能如下:

①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

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

③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参考答案】

(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实验1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2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

(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参考答案】

(1)第一、【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第二、【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

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3.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5、9-6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①加入溶质;②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C[解析]发现学习理论是布鲁纳提出的,教学过程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提出的,范例教学理论是瓦,根舍因提出的。所以,答案选C项。   3.A[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这是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4.D[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题干所述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5.C[解析]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里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6.C[解析]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这种学制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7.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的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8.A[解析]略。   9.B[解析]我国新课改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0.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11.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12.A[解析]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听课,这种注意方式属于有意注意。   13.C[解析]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14.D[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15.A[解析]团体警觉是指在讲演和讨论期间,老师用来鼓励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提问方法。   16.A[解析]胆汁质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根据题干中对方华的描述,方华的气质类型属于胆汁质。   17.B[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8.C[解析]强 迫症是一种以强 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典型表现是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就会感到极度焦虑。题干中郭阳重复洗手,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典型强 迫症的表现。   19.B[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强调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该给予积极的期望。   20.A[解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流派中,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题干是行为主义流派的观点。   21.D[解析]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题干中李 老师认为能教好学生,就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参考答案   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这四个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非教育。故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23.参考答案   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四项任务。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说法是错误的。   24.参考答案   题干说法错误。根据耶克斯—多德森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动机的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任务较容易,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动机水平越低。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5.参考答案   题干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或倾向。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因此品德的形成受情感的影响说法是正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参考答案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27.参考答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28.参考答案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29.参考答案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参考答案   (1)材料中班主任的做法遵循了德育原则的要求,值得其他老师借鉴,具体表现在:   ①做到了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班主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后进生,并通过学生擅长的方面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改变以前不爱学习、不努力的现状。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学习,成绩也提升了很多。   ②做到了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让每一位学生都写下自己擅长的方面,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让学生一点一点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努力,最终取得良好的提升。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班主任积极信任、相信后进生也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所以采用写下优点的方法帮助学生改变。   (2)首先,该老师运用了品德评价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材料中老师通过选举“月明星”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变自己的小缺点,正是体现了这一方法。   其次,该老师运用了道德修养法。道德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变及行为控制。材料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找到自己的特长,通过发挥特长成为月标兵,最终通过优点来带动缺点,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最后,该老师也运用了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材料中老师对于学生达到“月标兵”的标准更加严格和细致,每位同学也在老师的要求锻炼下形成了,优秀的品质,也能体现这一方法。   31.参考答案   (1)①情绪的爆发性和冲动型。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如火山般的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情绪。材料中,小辉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学校生活、与同学交往以及与父母沟通上都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冲动的一面,这些都体现了小辉情绪发展的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②情绪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心理学家曾把处于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情感情绪形象地比喻为“像一个钟摆”,在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摇晃于两极之间,这主要与这个时期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关。材料中,小辉情绪来的快,变得也快,正是不稳定性的体现,并且取得好成绩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非常和极度等都体现了其情绪的两极性。   (2)①敏锐觉察情绪,只有首先觉知自己的情绪及产生的真正原因,才能适时对自己的情绪作出适当的反应,进而给情绪一个转化的出口。②平和接纳情绪状态③正确调整情绪④有效表达情绪,学会正确表达、合理宣泄情绪。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包括:宣泄: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人的情绪体验充分表达出来。如放松训练、气功、瑜伽等;转移:是从主观上努力把注意力从消极或不良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的自我调节方法;调节认知功能:主要是运用艾利斯ABC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改变认知。对自己习惯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重解,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以更宽广的视角理解自己和他人;积极的自我暗示:指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以隐含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理想国》 2.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A.生产力展高等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人口 4.在学制发展过程中,有些国家规定学生在小学和物中阶段接受统 的基础教育,打中以后可以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这些国家的学制类型属于()。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多轨学制 D.分支型学制 5.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 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有目的。这种教有目的观属于()。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自然本位论 6.暂无 7.要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文本,这三个文本是()。 A.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8.20世纪后半叶美国出现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小班讨论和个人自学按一定比例结合起来, 这种教学组形式是()。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9.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中学把“档案袋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之一,这种评价属于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10.班主任王老师在“每月一星”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助。王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调酒法 11.子路对教育的作用不以为然,说:南山有竹,人不去管它,照样能牙透犀牛皮。孔子对他说:若是将欣来的竹子刮光照样长得直:欲来当管,岂不射得更深吗?子路接受了孔子的教诲,成了孔子的门生。孔子的做法体现了哪一教育原则?() A.教育影响的致性、 连贯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长善教失原则 D.疏导原则 12.暂无 13. 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 集老师的这种做法符合()。 A.人本主义学习观 B.行为主文学习观 C.认知主义学习观 D.建构主义学习观 14.晓磊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面努力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晓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15. 梦佳理解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涵义。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梦佳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B.前运算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晓军上中学后,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全面。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反映的是晓军自我意识哪方面的发展7 A.生理自我 B. 心理自我 c.社会自找 D.物质自我 17. 暂无 18.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玩游戏来强化孩于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让孩子()。 A.玩完游戏后做作业 B.自己规定游戏时间 C.边玩游戏边做作业 D.完成作业后玩游戏 19.晓旭认为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于是她对老师和家长绝对遵从,期望得到他们的赞许。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她的道德发展处于 A.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20.数学课上,学生由于惧怕教师而出现了紧张、拘谨、反应被动、心不在焉等现象。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型 B.对抗型 C.消极型 D.失控型 21. 暂无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 共32分) 判断正误,井说明理由。 22.暂无 2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自只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工作。 24. 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 25.暂无。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2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8.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整异。 29.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要特征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暂无 31.材料: 下面是一位学生给 老师的求助信” 许老师,您好! 我在初中时学习成绩-直很好,可上高中以来学习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尤其是近几次考试都没考好,这让我很沮丧,越来越不自信,现在一提到考试, 我就浑身不自在,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把成绩提高。在平时学习中, 我都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完成作业,长师和同学们也认为我的能力较强,常常推荐我参加一些学习竞赛,但我都推辞了,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不能胜任。有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我能行吗?我还能考好吗?我是不是再也考不出好成绩了? 老师,我特别希望改变我目前的状态,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不事负老师和同我的信任,因此希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学生:海波 3月31日 (1)请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分析这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0分) (2)如果你是许老师,应该如何帮助这位学生?(8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学记》 2.【答案】C。教育 3.【答案】A。生产力 4.【答案】D。分支型学制 5.【答案】B。个人本位 6.【答案】D。从小学到高中 7.【答案】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8.【答案】A。特朗普制 9.【答案】B。形成性评价 10.【答案】C。品德评价法 11.【答案】D。疏导原则 12.【答案】B。注意分散 13.【答案】B。行为主义学习观 14.【答案】C。附属内驱力 15.【答案】D。形式运算 16.【答案】B。心理自我 17.【答案】A。理性情绪疗法 18.【答案】D。完成作业后玩游戏 19.【答案】C。寻求认可 20.【答案】C。消极 21.【答案】A。教学操作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此题说法不正确。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动物界不存在教育现象。母猴教小猴爬树是一种学习现象,而不是教育现象。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难度系数】★ 【知识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 23.【参考答案】 此题说法错误。 思想品德课指学校依据课程方案开设的旨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课程,包括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开设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课程教师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负责系统促进学生品德知识、品德行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德育的中坚力量。而其他各学科教师是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综上所述,题干表述错误。 【难度系数】★★★ 【知识点】教育学-德育-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4.【参考答案】 此题说法不正确。 首先,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 其次,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称为正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 最后,顺向迁移强调迁移发生的方向性,比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正迁移强调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比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顺向迁移不等同正迁移。 【难度系数】★ 【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分类 25.【参考答案】 此题说法正确。 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综上,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题干表述正确。 【难度系数】★ 【知识点】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思维定势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难度系数】★ 【知识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的文化功能 27.【参考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8)个别教育工作 【难度系数】★ 【知识点】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28.【参考答案】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难度系数】★ 【知识点】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能力发展 29.【参考答案】 职业倦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耗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二是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三是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难度系数】★★ 【知识点】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教师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职业倦怠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周老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①材料中周老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老师面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进行学习方法上的针对性指导,体现了有的放矢的教学。 ②材料中周老师贯彻了量力性教学原则。量力性要求老师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材料中周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在图书馆自学的学生老师还会安排一些难度稍微大一点的习题。这些体现了周老师注重量力教学。 ③材料中周老师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材料中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现了启发式教学。 ④材料中周老师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老师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动作操作相结合起来。材料中周老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耐心辅导学生并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说明老师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综上所述,周老师的教学行为践行了一系列科学的教学原则,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 【难度系数】★ 【知识点】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 31.【参考答案】 (1)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题干中的海波同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长期考试失利导致的自我效能感不足。 首先,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材料中海波同学进高中之后成绩不好,并且近几次考试都没有考好,这几次的失败经验导致他很沮丧,自我效能感降低。 其次,错误的归因方式导致海波同学自我效能低。材料中海波同学因近几次考试都没考好,将考试失利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面对考试时总是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好,长期这种归因方式导致海波自我效能感降低。 最后,情绪唤醒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被讨厌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比如,紧张焦虑、精力不佳,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材料中该同学总是不由自主的会想“我能行吗?我能考好吗”,心理上产生了对考试失败的焦虑和恐慌,从而导致在自我评价时,效能感下降。 (2)如果我是许老师,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这位学生: 首先,与学生进行深入地交谈,改善其认知。使其能够认识到自我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真实的自我现状; 其次,引导其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不能总归因于能力不行,要归因于自身的努力,避免习得性无助; 再者,平时教学中设置难度适当的内容,使其逐渐获得成功的经验; 最后,对其表现出的进步行为,及时进行强化,例如表扬激励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15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