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知识点分析
通过对2018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考情的分析,总结出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并提供了该模块的相关考试试题,希望能帮助考生抓住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一、考情分析
通过对2018年3月11日全国统考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初中、高中试卷分析得出:信息与信息技术主要考点是信息及其特征。
二、2018上半年考题及解析
1.请阅读下面素材,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中体现出信息的哪些特征。
1.【参考答案】
(1)信息的普遍性。周瑜的书信、梦话、醒来时与人的对话,都传达了蔡瑁和张允与东吴“勾结”的信息,说明信息具有普遍性。
(2)信息的载体依附性。蒋干趁周瑜醉酒,看到周瑜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起床偷看,却发现是周瑜与蔡瑁、张允的往来书信,梦话、与人的对话,得知了蔡瑁、张允“勾结”东吴的信息,说明信息是依附于载体的。
(3)信息的价值性。蒋干是曹操的谋事,向曹操请命,去说服周瑜投降,周瑜使用假信反间曹操与蔡、张二将的关系,并故意假装醉酒,让蒋干看到此书信,对于蒋干来说,虽未说动周瑜投降,却得知了这样有“价值”的信息,说明信息具有价值性。
(4)信息的传递性。蒋干偷看书信内容,趁周瑜睡着,潜出营帐,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
(5)信息的真伪性。周瑜利用假信,让曹操误以为周瑜和蔡瑁、张允勾结东吴,杀掉了蔡瑁、张允两个大将,说明信息具有真伪。
三、考点分析
考点一: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的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真伪性。
普遍性: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注释】
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等均是信息。
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
【注释】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传递,也可以通过警察的手势来传递。
价值性:信息本身是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一是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注释】
学习材料、娱乐信息满足精神需求;通过获取有效的供销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满足物质需求。
【知识扩展】
价值的绝对性:对于社会来讲,某一信息具有统一价值的绝对性,因为信息本身揭示事物和反映事物的程度是一定的,社会认可信息的基础条件也是一定的。
价值的相对性:由于具体的信息接受者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不同,某一信息对于不同的信息接受者又具有不同的价值。这句话反映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比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信息的效用以信息价值为前提,信息需要不断更新。
【注释】
比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案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主题只有七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报告上写着:中国将出兵朝鲜。
此案例既体现了信息的价值性,又体现了时效性。
共享性:信息本身可传递,具有扩散性,它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注释】
萧伯纳著名的“苹果理论”。其主要思想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传递性: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信息都具有可传递性。
【注释】
古人把身边发生的事情用文字记在竹简或纸上,可以传给其他人阅读,流传至今,现代人就可以从中了解有关的史实。
真伪性:信息有真伪之分,而衡量信息准确与否的标准是信息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程度。
【注释】
“空城计”体现信息的真伪性。
传递性与共享性:传递性主要是说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位置不同;共享性主要是说可以很多人都拥有这条信息,例如:语文老师通过群聊探讨授课经验,这句话即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性又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
【知识扩展】
谚语与信息的特征:
(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价值性)
(2)一传十,十传百。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传递性)
(3)红灯停,绿灯行。(载体依附性)
(4)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共享性)
(5)三人成虎。(真伪性)
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是一项专门针对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的证书考试,主要考核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等方面。下面将从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和标准、考试准备和报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考试内容和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学科知识与能力,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安全与保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技巧。
其次是考试形式和标准。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主要测试考生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面试主要测试考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笔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等,面试环节主要考察考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演示能力。考试标准一般以满分为100分,考生需要达到一定的合格分数才能获得资格证书。
最后是考试准备和报名。考生在报名参加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首先需要了解考试的相关政策和要求,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然后,需要认真准备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培训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可以参加模拟考试和实际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考试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报名时,考生需按照指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报名,包括填写报名表、缴纳考试费用等。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项全面考核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考试。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考生在准备考试期间,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成功获得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提供充分的准备。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一、考试目标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 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 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 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 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 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 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及教学方法。(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