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资格证# 导语】考生想要一举拿下教师资格考试,光看书还是不够的, 诚意整理了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秦末农民大起义》,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秦朝暴 政的表现;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原因,时间,地点,,大致过程,结果)。 2.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 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3.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暴 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的暴 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策略 史料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有关“秦朝灭亡”的相关史料、秦的暴 政的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的形式,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知识。排练课本剧“陈胜的‘鸿鹄之志’”。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的建立者秦王嬴政有这样一种想法:(PPT展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历史的发展与秦始皇的初衷是否一致?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梦回大秦帝国,一探其究竟,请同学们看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师: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秦始皇的愿望落了空。那么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学习的夏商周,每个朝代都历经几百年)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招致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抗呢?让我们继续看大屏幕: 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世人皆曰:“秦亡于暴 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 设计意图:用PPT展示上述两则史料,并且把“秦亡于政中的‘政’和“秦亡于暴 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中的‘暴 政和无道’”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为更好的引出对秦的暴 政的学习。 师: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秦的暴 政”导致了秦的灭亡,那么秦的暴 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目(课本47页—48页),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标注出这个问题。 学生看书,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根据刚才的学习,看一下这几则材料分别体现了秦暴 政的哪些方面? PPT依次展示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从而导致了“男子力耕不足饷粮,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秦朝的刑法残酷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人们动不动就要受处罚,而且一人有罪,家族邻居都要受牵连,每年被处以各类刑法的人多达100多万。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四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生:依次回答出答案──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 暴。 师:面对如此残 暴的统治,当时的人民苦不堪言,有史料记载:(PPT展示以下内容) 天下苦秦久已。——《史记·陈涉世家》 丁男被甲,丁女传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 (意思就是:男子身穿铠甲忙于打仗,女子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劳役,百姓困苦、无法维持生计,走投无路,往往自 杀于路边的大树,相隔不远就可以见到一自 杀者。) 师: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面对如此“状况”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同学回答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就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肯定有学生会说“起义,或*秦朝”之类的,这时老师应顺着学生的观点继续向下说。 师:这仅仅是一个人的想法吗?当然不是,秦的暴 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在等待时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陈胜、吴广起义”。 用PPT展示这次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大致的过程、结果及影响这些主要字眼。并用PPT展示出相关问题,并配大泽乡起义图片。 学自主学习,同时在课本上标注相关问题。 (此时教师可适当地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个别学生做适当的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小组的同学起来展示,并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说的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出起义的原因──戍边遇雨误期要被处斩;同时给学生补充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影响──这是中国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 政树立了榜样。之后,根据陈胜、吴广起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给学生简单归纳一个“范例”,即告诉学生学习农民起义或是一次战争时可以从原因、时间、地点、或双方、过程、结果及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为后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师:陈胜、吴广率先领导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么同学们,你对陈胜、吴广了解多少? 陈胜,字涉,所以又叫陈涉。农民出身,少年的时候曾经在富人家里做佣工,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说:“以后如果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起吃苦受累的兄弟哟!”大家都觉得好笑:“咱们给别人种田,哪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点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麻雀怎么知道大雁、天鹅的志向呢。后来他也用行动证明了他所说的话。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PPT展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生: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 师:历史是真实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因为秦的暴 政,秦末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苦秦久已”,只有*秦的统治才是的希望与出路。而“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偶然”,为他们起义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所以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 政,而“遇雨误期”则是直接原因。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有更多的“陈胜、吴广”站了起来,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 潮。 PPT展示:项羽、刘邦起义这一标题,并提出以下问题。 1.哪次战役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是谁?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 2.谁最终灭掉了秦朝? 3.秦朝什么时间灭亡? 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课本49页中间自然段并作答。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师:强大的秦朝仅持续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这两大“功臣”由谁来“统治天下”呢?为此两人又进行了四年的帝位争夺战,历称为“楚汉之争”,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自主学习这一部分。 1.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并在课本上简单标注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几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 师:对,楚汉之争不再属于农民起义了,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 【情感升华,以史为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强大的秦朝因暴 政而亡,楚汉之争项羽败刘邦胜这两件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课堂小结】 师: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简单地把本课的主体知识说一下。展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快速记忆本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科目总共有3门,分别是中学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论知识。
中学综合素质主要从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个模块考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查的是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查的是考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等等。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测试目标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有三科。分别是《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分析题、课例点评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一、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二)教学设计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3.能够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4.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及完整的教学环节。5.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与学的活动。6.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历史教学资源。(三)教学实施1.能够运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2.能够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3.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述历史教学内容,对历史概念进行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及意义,合理地对历史进行评析。4.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5.能够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能够合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四)教学评价1.能够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生成性、终结性等评价类型和定性、定量等评价方式,并在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的发展。3.能够全面、客观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