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是什么,报名条件有哪些,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您带来参考与帮助。
《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考试题型分为单选题(共29题,共占58分)、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占42分)和作文题(共1题,共占5分)。知识点主要分布在:
职业理念 占比15%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法律法规 占比10%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占比15%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文化素养 占比12%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基本能力 占比48%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
《保教知识与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分为单选题(共10题,共占30分)、简答题(共2题,共占30分)、论述题(共1题,共占20分)、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占30分)和活动设计题(共1题,共占40分)知识点主要分布在:
学前教育原理 占比31% 题型分布: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
学前儿童发展 占比33% 题型分布: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幼儿教师资格证)
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 占比36% 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活动设计
第一步:考生持纸质面试准考证(手机拍照无效)及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到达考点,进入候考室候考。
第二步:抽题。按考点安排,登录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幼儿园类别考生从抽取的2道试题中任选1道,其余类别只抽取1道试题),经考生确认后,计算机打印试题清单。
第三步:备课。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准备时间20分钟。
第四步:回答规定问题。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第五步:试讲/演示。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
第六步: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左右。
A.学习
B.游戏
C.运动
D.玩耍
2.一般来说,质化研究更多倾向于采用( ),目的在于探明儿童的动态发展过程。
A.横向研究设计
B.纵向研究设计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3.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是( )把人的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前运算智慧阶段、具体运算智慧阶段、形式运算智慧阶段四个阶段。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达维多夫
4.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心理学家是通过( )实验来测量的。
A.点红实验
B.双生子爬楼梯
C.视觉悬崖
D.三山实验
5.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这是指的( )品质。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6.主体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称为( )。
A.条件反射
B.定向反射
C.习惯化
D.去习惯化
7.皮亚杰用( )实验来形象的说明学前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A.三山实验
B.视觉悬崖
C.延迟满足
D.守恒实验
8.3岁的蛋蛋看到做饭的妈妈被溅起的油烫了一下,发出痛苦的呻吟,赶快跑过去用关切的眼神看着妈妈,一边还用小嘴在妈妈烫伤的地方吹,这种行为是( )。
A.自我意识情绪
B.自觉反应
C.移情反应
D.诱发情绪反应
9.爱因斯沃斯测量出的依恋的三种类型中,( )在儿童中所占比例最多。
A.焦虑回避型
B.安全依恋型
C.焦虑反抗型
D.被动退缩型
10.常常被形象地称为“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称为( )。
A.观点采择
B.心理理论
C.移情
D.社会学习
【参考答案】
1.B 2.B 3.B 4.C 5.C 6.A 7.A 8.C 9.B 10.A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
D.教育
2.3岁左右的幼儿其行为很容易受自己( )。
A.想象的影响
B.思维的影响
C.语言的影响
D.情绪的影响
3.儿童主动、及时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或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个活动中去,这是(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转移
4.“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情境的“一点红”和“鹤”,之所以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经验
D.感受性
5.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是( )。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意义记忆
6.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儿童思维
7.在整个幼儿期,( )是孩子使用的句型中最基本的句型。
A.单词句
B.电报式句子
C.简单陈述句
D.复合句
8.新生入园,班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这是情绪的( )。 A.动机作用
B.组织作用
C.信号作用
D.感染作用
9.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与幼儿一生的个性发展( )。
A.没有关系
B.有一些关系
C.有很大的关系
D.有时有关系,有时无关系
10.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 )。
A.掌握美术活动的技能技巧
B.画得更像、更好
C.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D.拓展绘画能力
【参考答案】
1.B 2.D 3.D 4.B 5.D 6.B 7.C 8.D 9.C 10.C
1.偶发记忆现象
2.再造想象
3.注意的转移能力
4.移情
5.自尊
二、填空题
6.儿童发展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注意作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其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监督功能。
8.儿童早期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国师幼关系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道德心理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由于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2.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是( )。
A.生理发展
B.认知发展
C.社会性发展
D.文化性发展
13.父母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途径是( )。
A.知觉
B.嗅觉
C.味觉
D.触觉
14.当我们说到“天安门”时,虽然天安门不在眼前,但我们的头脑中会出现天安门的形象,这属于( )。
A.想象
B.表象
C.感觉
D.思维
15.( )是指儿童通过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
A.社会参照
B.表情识别
C.移情
D.依恋
16.儿童最初的思维是( )。
A.以直接思维为主
B.以具体思维为主
C.以逻辑思维为主
D.以抽象思维为主
17.( )是伴随道德认知产生的,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践行
D.道德行为
18.同一时间能把握的对象数量称为( )。
A.注意的时间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转移能力
19.游戏时,一个幼儿尽管拥有游戏所需的玩具材料,但如果同伴拒绝与其共同游戏他会很不快乐。这是因为他们的( )没有得到满足。
A.生理需要
B.安全和保障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交往和友爱的需要
20.( )是个体最早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格
21.在整个幼儿期,( )是孩子使用的句型中最基本的句型。
A.单词句
B.电报式句子
C.简单陈述句
D.复合句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偶发记忆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起出现的其他东西。
2.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非语言如图画等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3.注意的转移能力: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4.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5.自尊:是一个个体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二、填空题
6.发展的基础性、发展的递进性、发展的易感性
7.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8.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互惠关系的形成期
9.严厉型、灌输型、开放学习型、民主型
10.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1.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三、选择题
12.A 13.D 14.B 15.B 16.A 17.B 18.C 19.D 20.B 21.C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2.无意注意
3.观察
4.机械记忆
5.直观行动思维
二、填空题
6.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选择题
9.3~6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儿童思维
10.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的长短指的是(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选择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广度
11.( )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A.感知觉
B.注意
C.思维
D.想象
12.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 )。
A.以有意记忆为主
B.以词语逻辑记忆为主
C.以无意记忆为主
D.以意义记忆为主
13.在掌握概念上,幼儿总是( )。
A.先掌握空间概念,后掌握实物概念
B.先掌握数概念,后掌握实物概念
C.先掌握实物概念,后掌握数概念
D.先掌握科学概念,后掌握数概念
14.中班幼儿爱告状是孩子( )发展的表现。
A.美感
B.理智感
C.内疚感
D.道德感
15.游戏时,一个幼儿尽管拥有游戏所需要的玩具材料,但如果同伴拒绝与其共同游戏,他会很不快乐。这是因为他的( )没有得到满足。
A.生理需要
B.安全和保障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交往和友爱的需要
16.( )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A.个性
B.性格
C.气质
D.能力
17.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
A.不存在性别的差异,也没有年龄的差异
B.不存在性别的差异,但有年龄的差异
C.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D.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太明显
18.幼儿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 )。
A.成为音乐人才打基础
B.掌握音乐活动的技能技巧
C.唱得更好,跳得更美
D.自由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某一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
4.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
5.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二、填空题
6.好学好问、抽象能力开始萌芽、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7.问题言语、游戏言语
8.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感染作用
三、选择题
9.B 10.A 11.A 12.C 13.C 14.D 15.D 16.C 17.B 18.D
一、选择题
1.儿童发展学家普遍认为,( )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
A.神经纤维髓鞘化的形成
B.抽象性开始发展
C.随意性开始发展
D.言语的获得
2.儿童发展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82年普莱尔的( )出版算起的。
A.《儿童心理》
B.《儿童与世界》
C.《一个婴儿的传略》
D.《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
3.儿童发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测量法
4.(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A.身体的发育
B.心理的发展
C.社会化发展
D.文化的发展
5.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比如老师一边弹琴,一边要注意班上的孩子,这是指的( )品质。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6.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为注意范围。这是指的( )品质。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7.研究发现,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不遗忘
D.起伏不定
8.( )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人或物)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A.生气
B.伤心
C.高兴
D.害怕
9.儿童早期依恋的测量方法是( )。
A.两难故事法
B.对偶故事法
C.社会测量技术
D.陌生情境技术
10.3岁以后,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明显增加,( )主要就是对3岁以后的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研究。
A.视觉悬崖
B.糖果实验
C.延迟满足实验
D.守恒实验
参考答案:
1.D 2.A 3.A 4.A 5.B 6.D 7.A 8.B 9.D 10.C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幼儿国考《保教知识与能力》活动设计模拟试题一、活动设计题1.某幼儿园的院子里有几种高大的树,也有一些比较低矮的灌木。请你结合院子里的这些资源,设计一个题为“幼儿园的树木”的中班主题活动方案(含3个子活动),要求写出总目标,每个子活动的名称、目的和主要环节。猎考网解析:中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树木活动总目标:1.愿意和树木做朋友,对幼儿园里的树木感兴趣。2.能够主动提出有关树的问题,并能与同伴积极讨论,能积极与同伴一起探究问题,在探究中获得经验,能够简单地记录。3.感知大树的生长变化,简单了解树对人和环境的作用,以树为主题进行美工创造,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4.感受幼儿园的美,萌生爱树、爱幼儿园的感情。子活动一: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树木的秘密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幼儿园中的树木,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2.行为技能目标: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发现树木的不同特征。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有关树木的探索活动,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有关树木的知识和经验。二、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主题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幼儿到院子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让幼儿观察身边高低不同、颜色各异的树,教师向幼儿讲解常绿树和落叶树,从而引出本次活动内容。(二)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1.教师通过多种角度教会幼儿区分两种树的特征,如大小、厚薄、形状。2.教师小结:常绿树的叶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的,表面有蜡质;落叶树的叶子是软软的、粗糙的、薄薄的、没有水分的。(三)学习树的年轮在掌握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树的年轮,并教会数年轮的方法。幼儿学会后,将幼儿分组,分发记录卡片,让幼儿在园中找找书的年龄,并记录下来。(四)游戏结束1.教师带领幼儿玩“树叶找家”的游戏。教师分发树叶,让幼儿把树叶贴到相对应的树上,找找幼儿园中哪些是常绿树哪些落叶树。2.教师让幼儿交流大树的秘密有哪些,通过本次活动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树与人的关系。子活动二:中班美术教育活动:树的想象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能自主选择各种材料,对不同的“树”进行装饰。2.行为技能目标: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大树。3.情感目标:养成正确使用、有序收放材料的习惯。二、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活动开始,教师组织小朋友们坐好之后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大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谈话引发幼儿回忆,通过幼儿描述教师总结,引出本次活动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我们身边的树木。(二)讲解示范,掌握绘画方法1.教师出示范画,提问幼儿画上都有什么,教师告诉幼儿画上的树是我们幼儿园里的树。2.教师示范作画,在示范的过程中,依次说出描画、吹画、点画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画面布局。并带领幼儿观察绘画器材,进一步了解不同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重点讲解吹画、点画的注意事项。(三)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1.教师交代要求,要画出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树,要画的尽量大,布局合理,幼儿开始作画,鼓励幼儿大胆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2.教师巡回指导,对于绘画能力软弱的幼儿适时的予以帮助,对想象力丰富的幼儿,教师要注意保护其创造力,适时予以表扬。(四)讲评作品,结束活动教师提醒先画好的幼儿写好名字,将作品贴在展板上。引导幼儿互相欣赏,用贴五角星的方法选出“你最喜欢的树”。请幼儿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请其他幼儿提点意见。子活动三: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和大树做朋友一、活动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树朋友”的活动,体验合作的乐趣。2.行为技能目标: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3.认知目标:知道关心幼儿园里的树木,关注周围的环境。二、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活动开始,教师播放和树木有关的视频,将幼儿的注意吸引到活动中来。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二)教师出示与环境相关的树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到树的作用通过观察图片,教师请幼儿讲解树的作用,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通过这一形式,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三)幼儿表演植树教师告诉幼儿,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通过这一环节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活动,及时地引导、帮助。(四)活动结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木,在幼儿园的大树旁,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小树苗,教师带领幼儿载歌载舞,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