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题西林壁》是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是教师资格面试中语文科目常考资料,教师资格面试答辩大多会围绕设计思路、教学实施和教师结构化等题目发问。小学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非常重要,面试中会有两个方面的考察,分别是试讲和答辩,答辩在试讲之后进行,对于试讲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想要面试取得比较好的分数,答辩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提前把考官可能问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组织好作答思路,保证遇到此类问题能够很好的作答,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答辩:《题西林壁》,一起来看看吧。
1.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
【参考答案】
指导朗读这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到曾学过的《画杨桃》一课?
【参考答案】
《画杨桃》是此阶段学生学过的一篇课文,课文中“我”因为所处角度的不同,画出的杨桃的样子也不同,这一内容和《题西林壁》中,作者角度变化,看到庐山的景象是不同的是有想通之处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会较难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所以我通过学过的《画杨桃》,引导学生理解本诗中蕴涵的道理,由难到易,由已知得未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的前后融合、前后贯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设置的?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同时,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学生的思维逐渐有条理,求知欲望逐渐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好的提高,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写作本诗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5.什么是“题壁诗”?
【参考答案】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答辩:《题西林壁》,就说到这里了,以上的这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好好准备,把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提前了解,提前做好必要准备,保证考试成功!
教资面试古诗如下:
一、导入(用时1-1:30分)。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正式走进今天的课堂前啊,老师想跟大家聊聊天,说一个关于春天的话题,一说到春天来了,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你来,你说呀,你会想到春天来了,路边的树上就会开满了桃花、樱花、梨花,春风一吹,飘来了阵阵的花香,远远的望过去,一片花的世界,好看极了!
生2:哦,你说,你会想到春天里小燕子会飞来,飞去在树上、天上互相嬉戏。
生3:你来,你说,春天来了,小草就会变绿了,还有河边的柳树都发芽了,这时天气也变暖了,你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踏春!
师:一提到春天,大家都能想象到这么多的画面。那么春天在古代诗人眼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入《咏柳》,来看看唐代诗人贺知章笔下的春天。(转身板书课题:咏柳)
二、初读(用时2-3分钟)。
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念一下课题《咏柳》(读两遍),大家读的字音都很准确,老师来来考考你们,看到这个“咏”字,你能想象到是什么意思吗?(解释课题题意,古诗必讲环节)
生1:哦,你来,你说是“唱”的意思。
生2:还有吗?哦,是歌颂的意思。
师:你能用“咏”字组词吗?
生2:哦,你说可以组词为“咏颂”、“咏唱”。
师:嗯,非常棒,请坐,一看你啊,课前预习准备的就很充分。
同学们,“咏”字,在诗词里一般是用于抒发感情,具有“赞美、歌颂”的意思,比如“咏梅”、“咏鹅”,这里呢,跟我们题目结合起来,就是赞颂柳树的意思。(转身课题下板书:赞美、歌颂)
师:作者要赞颂柳树什么呢?你们是不是特别好奇呢?别急,老师先给大家示范读一遍,我读,你们听。你们在听的过程中,拿起手中的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会的生字圈画起来,并且要听清楚老师范读时的停顿,划分好节奏,好,开始!要注意听了。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剪,二月/春风/似剪刀。”(此处要范读,背不下来的考友,可以直接拿试题纸读,不扣分)
师:同学们,老师已经是范读完了,相信你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自己来读读了,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你们大声朗读出来,一会咱们来比比,谁是小小朗读家,开始吧!(停顿5秒,数5个数即可)
师:老师听到,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小了,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了,那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最后一排男生,你的手举的最快,你来(停顿,做倾听状),嗯,声音真哄亮,读的也很流畅,这里呀,有一个字要注意一下它的发音,谁听出来了?能帮他纠正一下吗?(设计错误环节,让学生纠错,使课堂氛围更真实)
生1:你来,噢,你说“丝”字,应该是平舌音读si,而不是翘舌音shi。
师:纠正的很准确,来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两遍,“si-si”,好,音读准了,我们还要注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而不是独体字,部首是“一”,在书写时两个“纟”分别占田字格左、右一边,整体字要写的紧凑些,占格在田字格正中间噢。(要求中没有明确提到要讲生字,也要挑一个字简单讲解,最好是本课要求要学的生字。)
容易读错的字我们都会读了,那么谁还愿意来尝试一下?前面的女生,你来(停顿,做倾听状),大家说,她读得棒不棒啊?听到大家热烈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肯定,请坐。
三、研读(用时4-5分钟)。
师:同学们,古诗读起来不但要吐字清晰、流畅,而且还要注意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划分是2/2/3式,前面每两个字画分为一个节奏,后三个字为一组节奏。带着这样的节奏感,你们再次品读一下,这次啊,在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一问题,这首诗究竟是写了什么内容?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候,开始吧。(停顿5秒)
师: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端正坐好了,相信你们已经找到答案了。
生1:你的手举得最高,你来,哦,你说,你可以翻译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柳树像碧玉装妆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一样。
师:嗯,你解释得可真到位,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翻译的呢?
生1:噢,你说你是运用了课文注释的方法,来帮助理解的。
师:真是个不错的方法,好,请坐。同学们,我们在理解古诗的时候,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翻译不懂的词,更好的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在这两句里,你们能想象到“碧玉”是什么样子的吗?可能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见过碧玉,那么,跟老师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现在屏幕上就显示了一块儿碧玉,你们看看它的颜色是碧绿碧绿的,而且表面泛着光泽,再看看它的外形,和柳树的哪里相似?嗯,我听到大家说了,它跟柳树的树叶特别相像。
师:同学们,大家能想象到吗?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鲜嫩,泛着光泽而鲜嫩发亮的叶子,是不是感觉眼前的清新感,一片生机勃勃?(转身板书:生机勃勃)
而“丝绦”又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是怎么想象的?可以看一看大屏幕,哦,你们看到了,“丝绦”就是衣裙上长长的丝带,这个丝带跟柳树的哪一个地方相似呢?嗯,是呀,丝带垂下来的样子跟柳枝很像。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碧绿而发着光泽的嫩叶,长在垂下来的柳条上,千条万条、轻轻柔柔随风拂动,这样的画面美不美啊?对,很美,所以这两句就是写了柳树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赞美之情。(转身板书:实景——赞柳)
带着这样的画面感,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师:嗯。剩下后两句我们把这个机会给谁呢?哦,靠窗户坐的那位同学你来。
生2:你说。你是这样翻译的,“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的春风呀。”
师:这位同学,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翻译这首诗的呢?
生2:噢,你说,你是在课前预习时,借助了工具书来帮助你翻译的。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同学们“看注释、借助工具书”包括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到的“联系上下文”这三种方法,都是我们常用的古诗翻译方法,正确的运用学习方法,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鉴别、欣赏古诗词能力噢。(普及美育)
师:同学们,前面两句我们都能想象到画面真的很美,那么,这么美的柳条,这么漂亮的叶子,是谁裁剪出来的呢?聪明的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嗯,我听到你们的声音啦,“二月春风”对,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那什么是比喻呢?比喻就是“打比方”。简单的说呀,就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之间又有一点相似之处,可以用这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比如这里作者把“二月春风”比喻成一把“剪刀”,它们都具锋利而又神奇的力量,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那么“二月春风”这个持剪刀的能功巧匠还能裁剪出来的出什么呢?同学们,插上你们想象的翅膀,都来说说吧!
生1:哦,你说,春风可以吹绿万物,不仅有美丽的柳树,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在春风吹过后都苏醒了,花也开啦,小草也长出来了。
师: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给你真心点个赞!(可以配合手势)
生2:你来,你说,暖暖的春风吹在脸上很舒服,在这暖风的吹拂下,终于可以脱掉厚厚的衣服,在外面跟小伙伴一起玩耍了。
师:看样子大家对春风都有喜爱之情,那我们来看看这首诗里面的“二月春风似剪刀,”是作者能看到的,能摸到的吗?看到大家都在摇头,对,不是,而是作者以想象的方式来描写的,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歌颂之情。(转身板书:想象——颂春)
师:同学们,这样的春天美不美?
对,非常美,作者啊,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春天,(转身板书:万物复苏)带着对春天的赞美、歌颂之情,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吧!
四、小结作业(用时1-2分钟)。
师:愉快地时间总是短暂的,又要跟同学们说再见的时刻了,在下课前,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1:哦,你来,你说呀,你学会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用注释、借助工具书的方式方法来帮助你读懂古诗。
生2:你来,你说,你学到了如何应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让文章更生动,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
师:同学们,听到大家的总结,相信这节课大家都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放学回家后,你们根据这首诗来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评比,看一看谁的春天是大家公认最美的春天,好不好?老师,期待你们的美丽画卷噢,今天就到这里,下课!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考题回顾【多版本】 1、木兰诗 2.沁园春雪 3.散步 4.陋室铭 5.天净沙秋思 6.《春》仿写比喻句 7.望月 8.范进中举 9.最后一课 10.《陋室铭》 11.石壕吏 12.水调歌头 13.杜甫望岳 14.河中石兽 15.我微笑着走近你 16.我的叔叔于勒 17.行路难 18.苏州园林 19.少年正是读书时 二、考题解析【例如:《行路难》】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三)小结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 以上几点都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希望能够和学生分享,也希望学生能从中受到陶冶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