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以一种能够实现的强烈信心期待学生,学生就会答应她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 )。A.艾宾浩斯效应 B.斯皮尔曼效应C.皮格马利翁效应 D.维果斯基效应2.学生“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和“向师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C.示范性 D.主体性3.孩子不会游泳,但通过模仿观察也可以学会游泳。这就是( )。A.机械学习 B.强化学习C.观察学习 D.发现学习4.下列选项中属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例子是( )。A.列竖式计算题 B.人口最多的省C.月亮请假,世界会怎样 D.什么是教育哲学5.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戏剧、绘画、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点 B.培养竞赛人才C.深化课堂教学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6.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7.小红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红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A.焦虑症 B.神经衰弱症C.抑郁症 D.强迫症8.( )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体验和认知。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9.针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以下做法不恰当的是( )。A.尊重学困生人格 B.家校共同关心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C.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D.在教学中对学困生一视同仁10.以下不属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具体体现的是( )。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D.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故本题选C。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故本题选C。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题干中的孩子通过观察他人学会游泳符合观察学习的定义。故本题选C。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月亮请假,世界会怎样”没有唯一标准答案,体现了发散思维,故本题选C。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旨在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题干表述,学校开设兴趣小组的目的是为了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故本题选A。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行为指的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反射或先天的行为。该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这一行为的重复倾向。也就是说,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其中,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题干中“上课专心听讲”的反应概率提高,“老师表扬”是呈现一个刺激,运用了正强化,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故本题选B。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正常人在面临各种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都会出现焦虑反应,题干中小红面对学习压力产生的情绪就属于焦虑症。B选项,神经衰弱症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故本题选A。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也叫活动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该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题干所述相符。故本题选D。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应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即因材施教,而不是一视同仁。故本题选D。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核心理念强调关注人的含义,具体体现为:(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故本题选D。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年教师资格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同时祝愿各位考生都能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笔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因校舍使用不当或失修引起房屋倒塌造成学生伤亡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应追究( )。A.行政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法律责任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 )的建设。A.城市学校 B.薄弱学校C.农村学校 D.重点学校3.( )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权益的法律制度A.教师申诉制度 B.教育行政复议C.教育行政诉讼 D.教育行政赔偿4.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我国适龄儿童和少年的入学原则上是在户籍所在地学校( )。A.就近入学 B.择优录取C.随机分配 D.考试入学5.以下行为属于侵犯教师权利的是( )。A.学校不容许未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参与进修B.某教师的奖金因教学事故而遭扣减C.教师因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侮辱学生人格,遭到学校行政处罚D.校长不容许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老师参与决策会议猎考网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因校舍使用不当或失修造成房屋倒塌和学生伤亡事故时,主要责任人应追究刑事法律责任。故本题选C。2.【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故本题选B。3.【答案】A【解析】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权益的法律制度。故本题选A。4.【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故本题选A。5.【答案】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的规定,教师享有民主管理权,学校不得无故干涉教师的民主管理权力;A选项,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申请教师进修;B选项,教师奖金不应被无故克扣,教学事故是影响教师奖金的合理因素;C选项,教师不得以侮辱学生人格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故本题选D。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教师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对教师的启发表明:教师如果对学生有所期待,并能鼓励指导学生,学生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正确方向发展,从正面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一个好学生”。教师期望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个人特质、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幼儿国考《保教知识与能力》活动设计模拟试题一、活动设计题1.某幼儿园的院子里有几种高大的树,也有一些比较低矮的灌木。请你结合院子里的这些资源,设计一个题为“幼儿园的树木”的中班主题活动方案(含3个子活动),要求写出总目标,每个子活动的名称、目的和主要环节。猎考网解析:中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树木活动总目标:1.愿意和树木做朋友,对幼儿园里的树木感兴趣。2.能够主动提出有关树的问题,并能与同伴积极讨论,能积极与同伴一起探究问题,在探究中获得经验,能够简单地记录。3.感知大树的生长变化,简单了解树对人和环境的作用,以树为主题进行美工创造,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4.感受幼儿园的美,萌生爱树、爱幼儿园的感情。子活动一: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树木的秘密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幼儿园中的树木,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2.行为技能目标: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发现树木的不同特征。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有关树木的探索活动,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有关树木的知识和经验。二、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主题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幼儿到院子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让幼儿观察身边高低不同、颜色各异的树,教师向幼儿讲解常绿树和落叶树,从而引出本次活动内容。(二)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1.教师通过多种角度教会幼儿区分两种树的特征,如大小、厚薄、形状。2.教师小结:常绿树的叶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的,表面有蜡质;落叶树的叶子是软软的、粗糙的、薄薄的、没有水分的。(三)学习树的年轮在掌握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树的年轮,并教会数年轮的方法。幼儿学会后,将幼儿分组,分发记录卡片,让幼儿在园中找找书的年龄,并记录下来。(四)游戏结束1.教师带领幼儿玩“树叶找家”的游戏。教师分发树叶,让幼儿把树叶贴到相对应的树上,找找幼儿园中哪些是常绿树哪些落叶树。2.教师让幼儿交流大树的秘密有哪些,通过本次活动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树与人的关系。子活动二:中班美术教育活动:树的想象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能自主选择各种材料,对不同的“树”进行装饰。2.行为技能目标: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大树。3.情感目标:养成正确使用、有序收放材料的习惯。二、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活动开始,教师组织小朋友们坐好之后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大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谈话引发幼儿回忆,通过幼儿描述教师总结,引出本次活动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我们身边的树木。(二)讲解示范,掌握绘画方法1.教师出示范画,提问幼儿画上都有什么,教师告诉幼儿画上的树是我们幼儿园里的树。2.教师示范作画,在示范的过程中,依次说出描画、吹画、点画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画面布局。并带领幼儿观察绘画器材,进一步了解不同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重点讲解吹画、点画的注意事项。(三)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1.教师交代要求,要画出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树,要画的尽量大,布局合理,幼儿开始作画,鼓励幼儿大胆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2.教师巡回指导,对于绘画能力软弱的幼儿适时的予以帮助,对想象力丰富的幼儿,教师要注意保护其创造力,适时予以表扬。(四)讲评作品,结束活动教师提醒先画好的幼儿写好名字,将作品贴在展板上。引导幼儿互相欣赏,用贴五角星的方法选出“你最喜欢的树”。请幼儿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请其他幼儿提点意见。子活动三: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和大树做朋友一、活动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树朋友”的活动,体验合作的乐趣。2.行为技能目标: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3.认知目标:知道关心幼儿园里的树木,关注周围的环境。二、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活动开始,教师播放和树木有关的视频,将幼儿的注意吸引到活动中来。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二)教师出示与环境相关的树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到树的作用通过观察图片,教师请幼儿讲解树的作用,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通过这一形式,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三)幼儿表演植树教师告诉幼儿,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通过这一环节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活动,及时地引导、帮助。(四)活动结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木,在幼儿园的大树旁,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小树苗,教师带领幼儿载歌载舞,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