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知识点分析
通过对2018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考情的分析,总结出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并提供了该模块的相关考试试题,希望能帮助考生抓住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一、考情分析
通过对2018年3月11日全国统考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初中、高中试卷分析得出:信息与信息技术主要考点是信息及其特征。
二、2018上半年考题及解析
1.请阅读下面素材,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中体现出信息的哪些特征。
1.【参考答案】
(1)信息的普遍性。周瑜的书信、梦话、醒来时与人的对话,都传达了蔡瑁和张允与东吴“勾结”的信息,说明信息具有普遍性。
(2)信息的载体依附性。蒋干趁周瑜醉酒,看到周瑜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起床偷看,却发现是周瑜与蔡瑁、张允的往来书信,梦话、与人的对话,得知了蔡瑁、张允“勾结”东吴的信息,说明信息是依附于载体的。
(3)信息的价值性。蒋干是曹操的谋事,向曹操请命,去说服周瑜投降,周瑜使用假信反间曹操与蔡、张二将的关系,并故意假装醉酒,让蒋干看到此书信,对于蒋干来说,虽未说动周瑜投降,却得知了这样有“价值”的信息,说明信息具有价值性。
(4)信息的传递性。蒋干偷看书信内容,趁周瑜睡着,潜出营帐,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
(5)信息的真伪性。周瑜利用假信,让曹操误以为周瑜和蔡瑁、张允勾结东吴,杀掉了蔡瑁、张允两个大将,说明信息具有真伪。
三、考点分析
考点一: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的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真伪性。
普遍性: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注释】
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等均是信息。
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
【注释】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传递,也可以通过警察的手势来传递。
价值性:信息本身是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一是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注释】
学习材料、娱乐信息满足精神需求;通过获取有效的供销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满足物质需求。
【知识扩展】
价值的绝对性:对于社会来讲,某一信息具有统一价值的绝对性,因为信息本身揭示事物和反映事物的程度是一定的,社会认可信息的基础条件也是一定的。
价值的相对性:由于具体的信息接受者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不同,某一信息对于不同的信息接受者又具有不同的价值。这句话反映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比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信息的效用以信息价值为前提,信息需要不断更新。
【注释】
比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案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主题只有七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报告上写着:中国将出兵朝鲜。
此案例既体现了信息的价值性,又体现了时效性。
共享性:信息本身可传递,具有扩散性,它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注释】
萧伯纳著名的“苹果理论”。其主要思想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传递性: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信息都具有可传递性。
【注释】
古人把身边发生的事情用文字记在竹简或纸上,可以传给其他人阅读,流传至今,现代人就可以从中了解有关的史实。
真伪性:信息有真伪之分,而衡量信息准确与否的标准是信息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程度。
【注释】
“空城计”体现信息的真伪性。
传递性与共享性:传递性主要是说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位置不同;共享性主要是说可以很多人都拥有这条信息,例如:语文老师通过群聊探讨授课经验,这句话即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性又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
【知识扩展】
谚语与信息的特征:
(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价值性)
(2)一传十,十传百。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传递性)
(3)红灯停,绿灯行。(载体依附性)
(4)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共享性)
(5)三人成虎。(真伪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众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我国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A.《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C.《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
D.《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2.2016年12月21日,某第三方支付平台正式推出“实景红包”,如图1所示。用户在发、抢红包时,需要同时满足地理位置定位和实景扫描两个条件,相比既有的红包形式,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这个功能采用的主要技术属于( )。
图1
A.多媒体技术 B.机器翻译技术
C.增强现实技术 D.语音识别技术
3.通过某电子地图软件查询到的信息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乘102路转320路的行驶里程最短
B.起止地址是从清华大学西门到北京南站
C.乘坐地铁4号线大兴线所用时间最短
D.北京南站到清华大学西门最近的距离是20.5公里
4.在我文档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使用“分节符”在同一文档不同部分设置不同的页眉或页脚。图3是Word 2010中部分选项卡截图,设置“分节符”应该使用( )选项卡。
图3
A.开始 B.插入
C.页面布局 D.视图
5.下列有线介质中,用于计算机网络且数据传输速率最高的是( )。
6.据新华社北京2017年9月19日电,中国农业银行宣布全面推广ATM“刷脸取款”,其界面如图4所示。客户只需要点击“刷脸取款”,ATM机会进行人脸识别,客户按照ATM取款机语音提示操作,大约20秒的时间,就成功实现取款。该功能主要运用了( )。
图4
A.多媒体技术 B.机器翻译技术
C.虚拟现实技术 D.模式识别技术
7.缺
8.李老师利用某软件录制微课声音过程中,轻咳了一下,其音频形如图7所示。据此推断,“轻咳”声的位置在( )。
图7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9.统计某月份商品平均价格的计算方法如图8所示。将E2单元格的公式移动到E3单元格,则E3单元格的公式是( )。
图8
A.AVERAGE(B2:D2) B.=AVERAGE(B2:D2)
C.AVERAGE(C2:D2) D.=AVERAGE(B3:D3)
10.某程序流程图如图9所示,若运行时分别输入5,1,-2,则运行结果是( )。
图9
A.-1 B.2
C.4 D.5
11.若在无符号二进制整数1010后面加上3个0,形成一个新的二进制整数1010000,则新数值是原来数值的( )。
A.8倍 B.16倍
C100倍 D.1000倍
12.有一个“movie.mp4”视频文件,其帧宽度是640像素,帧高度是480像素。图10所示是一段HTML5代码,在支持HTML5的浏览器中浏览该段代码,显示的视频内容宽度和高度分别是( )。
A.宽320像素,高240像素
B.宽320像素,高320像素
C.宽320像素,高480像素
D.宽640像素,高480像素
13.在E-R图中,用来表示实体的图形是( )。
A.菱形 B.矩形
C.椭圆形 D.三角形
14-15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在图13所示的三组接口插头中,哪一组是USB Type-C接口?USB Type-C接口有什么特点?
17.看流程图写程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三角形的三个点的坐标分别为A(1,1),B(4,7),C(-2,5)。根据坐标写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程序。
18.李老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小组评价环节,由各小组出一位同学展示本组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请简要回答小组评价环节的优点。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9.下面是姜老师在教学《枚举算法》一课时的片段。
片段一:
姜老师:老师曾经给Word文档设置了一个由5位数字组成的密码,但我只记得其中3位,中间两位不记得了,就像这样(大屏幕出示“25□□1”)。今天,就请大家帮我找回密码。
随后,大屏幕出示:
姜老师:如果密码程序允许我们有无限次尝试密码的机会,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从25001开始依次常识可能的密码值?25001,然后是25011,25012……将中间缺失的数值看作一个变量,如果密码值是n,那么n-25001+j*10,变量j从00到99依次变化,每变化一次就判断一下是否符合这两个条件,符合条件的就是我们要找的密码,这就是枚举算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大屏幕出示:总结枚举算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片段二:
姜老师:现在问题就转换为求n的值。n应该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根据我们之前学的除余运算,我们知道第一个条件是n mod 17 = 1 or n mod 53 = 0,另一个条件呢?怎么表达?大家先看下这个问题(大屏幕出示题目)
姜老师:联想这个题目中的表达式,判断n是否是完全平方数的条件表达式应该怎么写?注意观察int求整函数的应用。
在姜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逐渐写出了判断n是否为完全平方数的判断条件。
问题:
(1)片段一种姜老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结合片段一种姜老师的做法,分析姜老师应该如何总结枚举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请分析片段二中姜老师设计这道单选题的意图。
20.缺
四、教学设计题(35分)
21.《初识IP地址》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IP地址概念、格式以及分类,能够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类型的最大主机数,知道IP地址管理方法。
教学准备:李老师为本课创建《初识IP地址》微信公众号,主要包括“掌上学习”“课堂测试”“拓展资料”三个子菜单,“掌上学习”功能包括IP地址概念文字材料;②IP地址格式讲解视频;③IP地址分类的图文解析;④IP地址管理的视频。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学习
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图17,请帮助李老师为“课堂测试”中三类题型各编一道测试题,要求每道测试题针对不同知识点。
(2)根据图18中给出的4个学习资源,为学生设计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一、考试目标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 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 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 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 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 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 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及教学方法。(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