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小学国考《综合素质》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老师穿了一套新衣服,课前一进班级,所有学生的眼光都盯着老师。有几个淘气的男同学就凑在一起,用调侃的语调大声喊道:“老师,我爱你。”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露出羞涩的神情B.严厉地批评他们C.微笑着说:“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爱你们。”D.不予理睬,开始上课2.下列关于教师职业责任的发展趋势,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达程度越高,教师职业的劳动越复杂,所负担的责任就越大,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就越重要.B.教师的职业责任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C.教师的职业责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D.教师的职业责任发展趋于单一专业化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根本区别在于( )。A.东西方文化的差异B.全面发展的阶级属性C.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D.全面发展的公益属性4.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 )。A.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B.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C.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D.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5.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 )。A.先进的社会制度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脑体结合D.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猎考网答案解析:1.C【解析】C项,老师对这次偶发事件的处理既是对学生的宽容和教化,又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故本题选C。2.D【解析】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故本题选D。3.C【解析】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脱离不开社会实践。故本题选C。4.D【解析】教师是教育观念变革的排头兵,是教育实践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是良好的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故本题选D。5.D【解析】根据马克思对人全面发展的论断可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故本题选D。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江苏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 A) A、1903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00年 2.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对应的年龄是( C ) A、2至7岁 B、11至15岁 C、7至11岁 D、0至2岁 3.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B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4.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方式是 ( B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5.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 B )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6.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C ) A、线性关系 B、正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7.掌握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完成 ( D ) A、70% B、90% C、70-80% D、80-90% 8.“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提出者是 ( D ) A、加里培林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加涅 9.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目标是指 ( B ) A、预期教师教学达到的目标 B、预期学生教学后达到的目标 C、教学内容目标 D、学习内容目标 10.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 ( B ) A、合作学习 B、发现学习 C、情境教学 D、指导教学 11.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属于 ( B ) A、愉快教学 B、个别化教学 C、情境教学 D、理想化教学 1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 B )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13.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方法是 ( C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14.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于 (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认知与审美列入 ( B ) 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生理需要 16.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D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7.先行组织者技术常用于 ( B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个别化教学 D、掌握学习 18.按照学习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 ( A ) A、积极与消极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19.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中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 ( C ) A、转化联单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20.掌握学习的提出是由心理学家 ( C ) A、加涅 B、奥苏伯尔 C、布鲁姆 D、布鲁纳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对行为目标陈述要求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具体目标、二是产生条件、三是 行为标准 。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 认同 、内化三个阶段。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4.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有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5.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之为 学习准备 。 6.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7.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称之为 性格 。 8.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强化 三个基本功能。 9.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之为 自我效能感 。 10.学习迁移是指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11.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之为 知识 。 12.个体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称之为 心智技能 。 13.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 学习策略 。 14.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 教学评价 。 15.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对 教师的期望 。 16.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 17.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创造性 。 1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之为 问题解决 。 19.元认知的策略主要有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 调节策略 。 20.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 过度学习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意义。(维果斯基) 2.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认知-发现说,发现学习理论) 3.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掌握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4.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哪些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5.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我们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但是,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仍有区别。第一,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第二,涉及的范畴有别。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任选1题,共10分) 1.论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举例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习题课上,徐老师正和同学们讨论怎么写“最喜爱的一种玩具”,丁丁坐在教室最后排,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玩着手里的变形金刚。徐老师发现丁丁在开小差,就走到了他座位旁边,把变形金刚拿了过来,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要写最爱的一种玩具,必须会玩那种玩具,并且把玩的过程说清楚,写清楚,下面请丁丁说一说变形金刚怎么玩?”丁丁立刻认真地跟大家讲了起来。 问题:(1)试评析徐老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做法。 (2)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老师可以使用哪种教学策略? [答案要点] (1)徐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学机智.正确运用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并且促进了课堂的有序进行。首先,徐老师通过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实现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用一种温和亲切又不失机智的方式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 其次,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让丁丁参与进来,以纠正其问题行为,并维护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2)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教师要减少和控制问题行为,确保课堂活动有序而有效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着手: 首先,运用先人为主策略,从而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这一点可以通过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等方式进行。 其次,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这一策略的运用一是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二是选择有效方法。 最后,运用行为矫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