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撰写是教师招聘面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对于多数考生而言,如何撰写教案并不是特别清楚。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会书写Al2O3和Al(OH)3分别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回顾铝箔加热融化的实验现象,融化的铝不滴落,像是有一层膜兜着,这层膜是什么?为什么融化的铝不滴落?
【学生回答】氧化铝;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融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教师引导】其实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就是由于氧化铝的保护作用,那氧化铝除了上述性质之外还具有什么性质?铝的重要化合物除了氧化铝之外还有氢氧化铝,那氢氧化铝又具有怎么的性质?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化铝
(1)氧化铝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播放由氧化铝构成的耐火材料,如耐火坩埚、耐火管以及滚珠轴承等材料的图片及氧化铝的物理性质相关资料。提问:结合铝箔加热融化的实验及上述氧化铝构成的耐火材料图片,说说氧化铝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氧化铝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熔点高,很坚固。
(2)氧化铝化学性质
【教师提问】铝表面的这层氧化膜如何去除?
【学生回答】根据前面学习的铝单质的性质,推测出氧化铝可能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所以用酸或者碱均可以去除这层氧化膜。
【教师活动】提供实验器材(仪器、药品有:试管、胶头滴管、钥匙、HCl溶液、NaOH溶液、氧化铝粉末),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根据现象汇报。现象:氧化铝既可以溶于酸,又可以溶于碱。
【教师提问】请根据铝分别与HCl、NaOH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氧化铝分别与HCl、NaOH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Al2O3+6HCl=2AlCl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
离子方程式:Al2O3+6H+=2Al3++3H2O、Al2O3+2OH-=2AlO2-+H2O
【教师总结】上述实验说明氧化铝既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又具有碱性氧化物的性质。而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所以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
2、氢氧化铝
【教师提问】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可以据此制取烧碱,那么如何制备氢氧化铝呢,能否采用氧化铝与水的反应制取,如果不可以,可以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回答】不可以;可以用铝盐与碱反应。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3-7,反应得到的白色胶状物质是什么?反应方程式该如何书写?
【学生回答】氢氧化铝;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教师提问】总结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氢氧化铝是白色胶状物质,几乎不溶于水,但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能吸附色素。在实验室里,常常用铝盐溶液与氨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铝。另外,铝及氧化铝均可以与酸、碱发生反应,氢氧化铝也可以与酸、碱发生反应吗?
【学生1回答】可以。
【学生2回答】不确定。
【教师活动】播放氢氧化铝与稀盐酸及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示范实验视频并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记录,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师总结】Al(OH)3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3H+=A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 Al(OH)3+OH-=AlO2-+2H2O
【教师补充】根据前面我们知道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而Al(OH)3既能和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因此它是两性氢氧化物。
【教师提问】为什么常用氨水与硫酸铝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呢?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是强碱,可以与氢氧化铝反应成偏铝酸钠,而氨水是弱碱,不能继续与氢氧化铝反应。
【教师强调】氢氧化铝虽然可与碱反应,但只能与强碱反应。
【教师补充】Al(OH)3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氧化铝和水。
一般情况下,难溶性碱如Fe(OH)3、Cu(OH)2等都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物和水。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胃舒平为什么能缓解胃痛?
【学生回答】Al(OH)3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中的一种,它呈碱性但碱性又不强,不至于对胃壁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但却可以与酸反应,起到中和过多胃酸的作用。此外,由于Al(OH)3难溶于水且是一种胶状物质,所以可以保护溃疡面且效力持久。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学习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掌握了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同时了解了Al(OH)3用途。
【作业】结合今天所学知识查阅铝土矿制备铝资料,下节课来进行汇报实验原理。
四、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三章的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也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是第一章“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科”理念的生动体现,是第二章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具体应用,并为必修二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结构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时中铝的重要化合物在自然界储量丰富,用途广泛、性质独特,占有不可替代的显著地位,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这将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同时学好这一节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铝的单质和钠的重要化合物知识,认识到铝盐、偏铝酸盐等含铝的化合物,并初步具有了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的一些经验,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对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规律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仍需加深认识,尤其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大多数学生可能并不熟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验中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并从中获取关于氢氧化铝的两性认识。
三、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氧化铝
创设问题情景→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氢氧化铝
问题引入→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
2、知道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操作;
3、认识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及掌握氢氧化铝受热分解的性质,掌握它们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氢氧化铝的性质,掌握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地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完善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Al2O3、Al(OH)3性质和用途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通过对Al2O3、Al(OH)3两性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难点:氢氧化铝的制备及两性探究
六、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实验探究、练习反馈
七、教学用品
试剂: Al2(SO4)3溶液、氨水、NaOH溶液、HCl溶液
仪器: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八、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图片中物质组成成分的共同特点:都是含有铝元素的化合物。然后说明本节课的任务就是研究铝的两种重要化合物——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一)氧化铝的性质及用途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铝是一种活泼金属,为什么铝制品在空气中可以稳定存在?
问题2:铝能与沸水反应,可是为什么铝锅可以用来烧水?
问题3: 在加热铝箔时,为什么熔化的铝箔不滴落?
问题4:复合木质地板、手机外壳、电脑外壳等耐磨层中有氧化铝,滚珠轴承中有氧化铝, 红宝石和蓝宝石的重要成分也是氧化铝,这说明氧化铝的硬度如何?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本,思考并完成以上问题。
归纳整理Al2O3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硬度大(滚珠轴承),熔点高(耐火材料)
【教师活动】 呈现信息资料: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老年性痴呆症与铝的摄入量有密切关系。铝同时对人体的脑、心、肝、肾功能都有损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正式将铝定为食品污染物而加以控制。提出成年人每天允许铝摄入量不超过60 mg。如经常吃油条、油饼、面窝等油炸食品,喝铝制易拉罐罐装饮料,食用铝制餐具蒸煮的酸性或碱性食物,都会使铝的摄入量增加,从而影响脑细胞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迟钝,并有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危险。
问题引入:为什么经常食用铝制餐具蒸煮的酸性或碱性食物,会使铝的摄入量增加?
【学生活动】讨论,猜想氧化铝可能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教师活动】根据前面所学铝的性质实验,让学生回忆哪些实验现象可以充分说明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未经砂纸打磨的铝箔分别放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刚开始均没有气泡产生,片刻后均有气泡产生。
【教师活动】根据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引导预学生测氧化铝分别与它们反应的产物。
【学生活动】书写氧化铝与盐酸及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1)跟酸反应 Al2O3+6HCl ═2AlCl3+3H2O
Al2O3 + 6H+ ═2 Al3+ + 3H2O
(2)跟碱反应 Al2O3+2NaOH ═2NaAlO2+H2O
Al2O3 +2OH- ═2 AlO2- + H2O
【教师活动】呈现信息资料: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把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指与碱反应能够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是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让学生根据这段资料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判断Al2O3属于什么氧化物?
【学生活动】小结: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
(二)氢氧化铝的制备、性质及用途
【教师活动】由所学的铝和氧化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现出两性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氧化铝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铝是否也具有两性?
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氢氧化铝,要研究它的性质,必须先制备氢氧化铝,那该如何制备氢氧化铝?
【学生活动】Al2O3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学生思考后提供制备方案:可溶性铝盐溶液和碱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教师活动】 现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有:试管、胶头滴管、Al2(SO4)3溶液、NaOH溶液、氨水和盐酸,让学生通过实验制备氢氧化铝并证明其是否具有两性?
【学生活动】动手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汇报成果:
1、Al(OH)3的制备:
(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制备,一开始有白色沉淀,随着NaOH溶液滴加过量,沉淀量先增加后逐渐消失;
(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制备一开始有白色沉淀,随着氨水过量,沉淀不溶解。
2、Al(OH)3的两性检验:白色胶状沉淀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均能溶解。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时,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好,还是用氨水好?
根据学生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实验,并强调实验中注意变量的控制。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明白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制备。归纳氢氧化铝的性质并写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教师活动】走进生活:胃液中含有盐酸,胃酸过多的人常有胃疼烧心的感觉,易吐酸水,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之一就是氢氧化铝)可以缓解胃部的不适,这说明氢氧化铝的碱性强还是弱?
【学生活动】氢氧化铝的碱性不强,不至于对胃壁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但却可以与酸反应,使胃液酸度降低,起到中和过多胃酸的作用。
【教师活动】呈现信息资料:易溶于水的金属氢氧化物稳定性好,难分解(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可有其对应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而难溶性的金属氢氧化物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成金属氧化物与水(如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
让学生根据这段资料,结合已知氢氧化铝的性质,分析氢氧化铝还有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小结:氢氧化铝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Al(OH)3 Al2O3+ 3H2O
【教师活动】呈现新闻:2008年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灾区水体大部分被污染,,但是灾情过后,群众很快就有干净卫生的水喝。这其中的幕后功臣是谁呢?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卡片找出答案并小结:Al(OH)3可以作净水剂
(三)课堂反馈
1、有关铝和它的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用于熔化烧碱的坩埚,可用Al2O3这种材料制成
B、 铝在空气中稳定存在是因为其表面覆盖着一层氧化铝薄膜
C、 氧化铝是一种难熔物质,是一种较好的耐火材料
D、 氢氧化铝能中和胃酸,可用于治胃病
2、镁、铝、铜三种金属粉末混合物,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再过滤,滤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
A. AlO2- B.Cu2+ C.Al3+ D.Mg2+
3、欲使明矾溶液中的Al3+ 完全沉淀下来,适宜的试剂是 ( )
A. NaOH溶液 B.盐酸 C.氨水 D.KOH溶液
4、有镁、铝混合粉末10.2 g,将它溶于500 mL 4 mol/L的盐酸里,若要使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则需加入4 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 )
A. 1000 mL B.500 mL C.100 mL D.1500 mL
说明:
第1题考查学生对铝的性质、氧化铝的性质和用途及氢氧化铝性质和用途的掌握情况。
第2题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氢氧化铝两性的掌握情况。
第3题考查学生对氢氧化铝制备原理的掌握。
第4题考查学生对涉及铝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铝的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铝(Al2O3)
1、物理性质和用途
2、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2OH- ═ 2 AlO2- + H2O
二、氢氧化铝【Al(OH)3】
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
Al3++3NH3•H2O ═ Al(OH)3↓+3NH4+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1) 两性氢氧化物
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2) 受热易分解
Al(OH)3 Al2O3+ 3H2O
4、用途
一、面试流程
面试的主要流程为:抽签、抽题、备课、结构化问答、试讲、答辩等。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场展示环节中的结构化问答、试讲、答辩了。那么这三个环节到底是什么呢?结构化问答期间考生需要回答两道考官从题本中随机抽取的问题;试讲环节为情境模拟,考生需要根据所抽取的题目进行模拟教学;最后的答辩题目比较灵活,一般考官会针对考生试讲内容等进行随机提问。
二、内容剖析
1.教材介绍
化学学科的试讲题目选自不同版本的教材,初中化学教材的版本相对比高中化学教材的版本复杂一些,初中教材主要有人教版、沪教版、鲁教版、仁爱版、科粤版,虽然版本复杂,但是只是不同版本之间的课程顺序略有出入,所以小伙伴们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版本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呦~
高中试讲题目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科教版等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等不同的版本,在这里图图要来划重点了:高中试讲题目大部分选自必修教材,所以还没充分准备的小伙伴们,你们的复习方向明确了呦~
2.题签介绍
题签包含题目、内容、和基本要求三个部分,抽到题签之后小伙伴们一定要重点查看题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教师资格证的试讲为片段教学,小伙伴们只需要讲授内容中要求的内容即可。同时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满足基本要求中标注的要求条件。
3.常考篇目介绍
中学常考篇目:
氧气的性质、氧气的制取、水的电解、二氧化碳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金属的化学性质、溶解度、酸/碱的化学性质、生活中常见的盐等篇目均为常考篇目。
高中常考篇目: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硅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制取、铝的化学性质、离子键、共价键、甲烷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苯的化学性质、盖斯定律、原电池等篇目均为常考篇目。
三、备考指导
1.考前:提前准备,梳理教材
面试前,准备一本教材是必须的,而不是只从网上下载单独一课的内容。因为你只有了解整本教材的结构,对于这本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小伙伴们了解学情,设计教学更加有理有据。
2.备考:把握时间,合理分配
试讲内容要重难点突出,内容透彻,多设置互动环节。试讲一定要讲解完整,包括五个环节也是需要完整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时间,时间过短会让自己的内容没有深化,时间过长会超时被迫停止。
3.考中:礼貌自信,展现自我
说话的声音要洪亮,音调适当压低一些,这样显得比较有自信。讲课时手势不要太多,注意克服一些口头语和小动作。例如平时想不起词时喜欢说“然后呢……”、或者出现目光向上的动作,考试中一定要注意克服此类口头禅和小动作。
四、高分秘籍
1.学生主体、注重引导
面试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象十分重要,但是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要。因此在试讲中必须要突出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一定要在适当的环节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同时,引导的问题需要注意难度、有效性与递进性的结合,切忌盲目的引导。
2.巧设实验、辅助教学
化学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的实验内容,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实验等,如何巧妙地设计实验环节是一名合格化学教师的必修课。小伙伴们需要注意:抽到的内容如果涉及学生实验,需要在试讲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由于考场并没有真实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对学生模拟实验的巡视指导来体现教师的引导性以及情景的真实性;如果涉及教师演示实验,需要在试讲中模拟实验,由于考场并没有配备实验仪器,所以需要教师通过一边动手模拟、一边语言辅助的形式来增加模式演示实验的真实性;如果涉及多媒体模拟实验,需要教师进行模拟播放多媒体实验的操作,由于考场的多媒体设备并不能正常使用,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实验的内容来增加真实性,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实验内容、教师转述的方式来增加真实性。
3.板书新颖、语言规范
板书和化学用语是最能体现老师基本素质的内容,在板书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板书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同时板书设计需要突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新颖,生动活泼的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化学用语方面需要语言规范,有条理性,并通过试讲的语言让考官很明确的感知教学的重难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学科更加需要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性,例如方程式的读法中“+”读作“和”,“=”读作“生成”。
以上就是关于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化学学科面试分析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我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考试信息请关注的及时更新哦。祝大家考试顺利!
2018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元素》
一、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本节课分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本节课是化学的“工具性”课程,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以后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学情
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不喜欢老师的单纯灌输讲解,希望老师创建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本节课中我多数设置讨论、看图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密切的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格总结法等。并通过使用投影展示,将知识体现的更加具体形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疑问: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疑问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元素呢?运用投影展示两组物质:
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规律,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这样的设计,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氧气、铁、硫酸铜,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
教师组织活动学生看教材图2—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
教师总结: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4.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讲解(投影教材P61图3-19)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的情景。引出“元素符号”。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投影教材P62表3-4)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教师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投影规范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书写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5.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师讲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科学家把它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绍门捷列夫。提问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发现规律。
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横行,18纵列,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列叫做一个主族,按核电子数递增顺序进行,对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标注。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