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笔记

feion1992024-07-24  0

2022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将在36天后开始正式考试,各位考生目前对于《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门科目的知识点内容掌握的如何呢?下面就快和我一起来看看2022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知识点内容吧!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还是存在质的不同。初中生思维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的抽象符号推导,

儿童思维的发展

3岁以前 直观动作思维

3-10岁 具体形象思维

10-15岁 抽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经验型。

15-18岁 抽象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理论型。

【真题】 梦佳理解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涵义。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梦佳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2)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属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梦佳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那就是人到18岁左右,智力已达到成熟时期的水平。此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总的智力能量不会有显著增长。

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总体而言,个体的智力因素中,言语发展较晚,到20岁以后达到高峰;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于18岁之后达到顶峰。而知觉发展较早,12岁左右达到高峰,而不同个体智力发展的速度和达到顶峰的时间也存在巨大差异,有早慧型,有晚熟型。

4.共同特点

(1)知觉,记忆,思维,智力。达到顶峰先后顺序,知觉,记忆,思维,智力。

(2)中学生共同特点:目的性,意义性,抽象性,黄金时代,但是还有不足,没有辩证性,比较容易散乱等。

【真题】 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参考解析:

(1)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水平有高低差异,呈正态分布。如有人智力超常,有人智力不足

(2) 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能力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表现出类型或结构.上的差异。正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所论述的,有人在空间智力方面表现优异,有人在音乐智力方面表现优异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晚。如有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4) 能力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笔试还应考查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原理,保教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按学段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通常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幼儿园),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小学),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中学);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

您好,中公教师考试网为您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政治复习要点整理

1、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历程(理解)

①石器,是人类制作的最初工具,在原始社会很长一段时间有决定意义。②火的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③畜牧业和农耕业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2、生产力的含义和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理解)

(1)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2)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表现在:①生产工具极其简陋;②劳动对象范围狭窄(最初仅限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小动物,后来才扩展到土地、种子等);③原始人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3、生产关系的含义(理解)

(1)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2)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①生产资料集体所有;②平等、互助合作的劳动关系;③平均分配消费品。

4、原始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和最低级阶段;②氏族是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基本单位,原始人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③原始社会后期以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个体劳动、私有制先后出现。

▲5、阶级和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过程(理解)

①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战俘就成为剥削奴役的对象,随着 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战俘成为最初的奴隶,氏族首领成为最初的奴隶主;②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穷人遇到天灾人祸向富人借债,无法 还清债务时,就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成为债务奴隶;③随着奴隶劳动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④阶级的出现, 使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出现了。⑤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

6、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表现(理解):

①金属工具的使用;②农业和畜牧业的显著发展;③手工业的兴起;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7、文字出现的意义(理解)

①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②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8、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理解)

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生产劳动者——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最繁重的劳动。

9、奴隶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在奴隶社会,文字的出现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②几种现象出现先后顺序:生产力提高——个体劳动——私有制——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国家

10、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具有明显进步性的表现(理解)

①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②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还有少量的土地;③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土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1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理解)

①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的 所有权,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②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③这样,农民就不得不依附于地 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受地主的剥削。

▲1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理解)

主要方式:榨取地租。其它方

式:①放高利贷②苛捐杂税③服徭役。

13、封建的统治罗网包括(理解)

①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以维护地主

。。。。。。

原文链接

具体详情,您可以登录中公教师考试网查看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动态。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14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