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虽然高中政治的有些内容我们可能云里雾里,但是通过一些考试的固定套路,我们还是可以顺利进行作答的,毕竟很多东西,其实我们大学政治都是学过的,但是想要取得更高的分数,还是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我们可以从历年的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入手,把握考试的要点,下面就来看看教师资格证高中政治面试真题: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时带几种实物进教室,如:香蕉;手机用于播放音乐;药品青霉素、土霉素等。
引导学生说—说这四组图片中物品的用途与价值是什么?并分析四种物品具体价值的共性。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水果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可以用于交换,有经济价值;音乐有满足人们艺术需要的属性,有艺术价值;药品具有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属性,具有药用价值。因此分析其共性,可以看到,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的某种属性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就有价值,价值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继而导入到本节课《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价值观的含义
活动一:想一想
教师作一个假设:现在开始下一个小时的大雨,下雨有无价值?请你判断。
提示:同学甲:下雨没有价值。它浇湿了运动场,今天下午学校足球队的比赛泡汤了。
同学乙:下雨有价值。它滋润了大地,帮我给昨天刚栽下的小树浇了水。
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以上同学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下雨有无价值?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发?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每个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下雨的价值,符合需要的则有价值,不符合需要的就无价值。这给我们直接的启示是:在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利用事物,并形成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观念,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活动二:材料析理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第59届联大法律委员会以71票赞成、35票反对、4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以决议的形式通过《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政治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中国投了反对票。
问题:中国为什么投反对票?
学生前后桌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完后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中国之所以对宣言投反对票,是因为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不清,宣言提到的禁止可能会被误解为也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中国代表强调,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反对生殖性克隆人的立场,并将加强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人类的尊严和国际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不受损害。这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即指导人们认识什么、改造什么或不认识什么、不改造什么。
3、价值观是人生重要的导向。
活动三:故事析理
多媒体展示下列故事:
故事:两个年轻人一同寻找工作,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犹太人。
有一天,他们结伴在大街上行走,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地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起。
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
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生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两个年青人同时走进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很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高兴兴地留了下来。
两年后,两人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英国青年对此不理解,说:“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这么快地发财了?”犹太青年说:“因为我没有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迈过去。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大财呢?”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分小组进行思考讨论,讨论完了派代表分享观点。
教师总结: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必然不同,人们的行为和做法就不相同,当然结局也不相同,这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当年砍树人如今植树人》
材料二:近年来,在共同价值观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爸爸”等最美群体,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见崇髙,激发了全社会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
根据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学生思考回答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对事物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过程中指向就不同,行为和结果就不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今天学习了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一共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价值观的含义;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3、价值观是人生重要的导向。
作业:想一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高中政治面试真题: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具体的答题思路以上也进行了汇总,希望大家参照以上作答思路进行训练,更多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请持续关注本平台。
以下是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题目的几个例子,你可以参考一下:
1、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马拉松长跑的视频,教师旁白:马拉松长跑是赛程超过40km、历时2h以上的极限运动,运动员每小时至少要消耗300g糖类。血糖可以补充肌肉因运动而消耗的糖类。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80~120mg/dL),全身的血量大约为5L。
提问:(1)根据材料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
(2)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你认为血糖的浓度会下降吗?
(3)研究表明,在长跑过程中,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 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4)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计算,之后讨论交流。各学习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分析、完善,得出正确答案。
提出问题:机体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有哪些呢?顺势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探讨的结果,尝试自主归纳总结,之后ppt展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图,教师精讲。
过渡:当机体处于长期饥饿或肝功能不强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血糖含量过低时,体内细胞缺少能量供应,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血糖浓度过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糖尿,造成体内营养物质流失,同样有损健康。因而,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组织和器官能量的供应,维持人体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人体内血糖是怎样保持平衡的呢?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的调节
提问:初中我们学习过哪种激素能影响血糖的含量?(胰岛素)
过渡:除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也与血糖的调节密切相关。
投影胰岛,展示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说明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提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通过控制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来调节血糖的平衡呢?
归纳总结:胰岛素通过抑制来源和促进去路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来源和抑制去路来升高血糖。
(三)巩固提高
要求小组讨论并绘制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将其投影展示。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留作业: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糖尿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三个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胰岛素为什么只能注射,不宜口服?
【参考答案】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消化分解为氨基酸,而没有了胰岛素的功能,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2、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首先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通过该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系统讲解—强调核心)
1.观看flash动画,得到感性认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观看flash动画,对体液免疫有整体感知。
2.分阶段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
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可以同桌间交流合作。5min后,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3.认识二次免疫
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你们认为是与哪种细胞有关?从而引出对二次免疫的讲解。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三)巩固提升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评价。
(四)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谈一谈今日课上的收获。以一道思考题为下节课细胞免疫做铺垫。思考题:如果病原体侵入细胞内,我们怎么消灭它呢?
布置作业,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体液免疫和体液调节是一回事吗?
【参考答案】
不是一回事。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体液免疫是在体液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特异性免疫。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及概念。
2.通过借助flash动画、挂图和教材文字,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提高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通过绘制体液免疫过程图,提高构建概念图的能力。
3.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关注体液免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更多详情你可以点击查看,网页链接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教师活动】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问题】 (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2)洋流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 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提问】 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 (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 【提问】 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 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 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总结】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 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 【提问】 (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 (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 【提问】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 【师生总结】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 【提问】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 (二)林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提问】 (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 (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师生总结】 (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 (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 (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