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的考试题型模拟

feion1992024-07-24  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鲁迅先生写作孔乙己的时候,产生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形象这种是源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2.小刚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不再批评他,使她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适用行为原理的( )。A.正强化 B.负强化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3.某学生学习基础不错,但是学习成绩时起时伏,原因是晚上打开电视就想看,看电视太晚了来不及复习功课,他学习上的问题是不良的( )造成的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情绪特征C.性格的意志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4.以平均状况为基准,与基准进行比较,排除等级序列的是(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C.达标评价 D.形成评价5.“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心境C.热情 D.应激6.小李认为一定要用螺丝刀才能拧螺丝,而想不到利用小刀等其他工具,这体现了( )对问题解决的影响。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C.反应定势 D.功能固着7.关于教学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步骤 B.一种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C.它是根据人的主观意愿创立的 D.引导—发现式教学属于探究式教学8.最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是( )。A.直接导入 B.间接导入C.直观导入 D.问题导入9.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动物界已存在教育,也有教师与学生把动物对其幼子的爱护、照看当成教育,这种理论是( )。A.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B.教育的社会起源论C.教育的实践起源论 D.教育的生物起源论10.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C.洛克 D.赫尔巴特猎考网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分类。根据有无预定目的,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根据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指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题干中“鲁迅先生创作孔乙己的形象”是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属于创造想象。故本题选D。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负强化。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题目中要提高“做完作业的行为”的发生概率,需要运用强化,而不是惩罚,排除C选项、D选项;题目中家长采用了不再批评的做法,是取消了厌恶刺激,体现了负强化。故本题选B。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结构有: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其中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是有远大理想、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不受别人左右、果断、勇敢、坚忍不拔、有毅力、自制力强;不良的意志特征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强、随大流、易受暗示、优柔寡断、放任自流或固执己见、怯懦或任性等。题目中,“打开电视就想看,一看就太晚”属于意志不够坚定。故本题选C。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相对评价的含义。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故本题选A。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意思是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故本题选B。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题干中小李认为一定要用螺丝刀才能拧螺丝,把拧螺丝归在了螺丝刀的功能上,没有想到利用小刀等其他工具也具有这个功能。故本题选D。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模式定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D选项发现教学模式是从问题出发,让学生去发现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归纳的过程。探究教学模式最终是要对最初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需要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同时进行。因此引导—发现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不同。故本题选B。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导入类型。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最简单和最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是直接导入。故本题选A。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认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沛西•能,题干描述符合生物起源论。故本题选D。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故本题选D。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大家在为教师资格考试进行备考的之前,会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呢?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考试科目和内容,只有知道了考试考什么,备考才会有方向。但是除了要了解考试内容之外,大家也需要了解考试有哪些题型,因为不同的题型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答题技巧,所以也至关重要。那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型有哪些?让上岸鸭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考试题型:

教师资格考试有笔试和面试,笔试主要是以纸笔的方式进行。笔试的考试题型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

客观题主要是单项选择题,主观题则有很多,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案例)分析题、课例点评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写作题等。

而且不同的考试科目有不同的考试题型,所以大家需要先根据自己报考的考试类别了解有哪些考试科目,再了解这些考试科目有哪些考试题型。大家可以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的“资料下载”栏目下载相应科目的考试大纲,具体的情况以考试大纲为准。考试大纲中会详细说明该考试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模块和考试题型,还有题型示例,可以让大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考试内容: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不同的考试类别有不同的笔试科目。

幼儿园类别的教师资格笔试科目有2门,分别为《综合素质》(幼儿园)和《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类别的教师资格考试也有2门笔试科目,分别为《综合素质》(小学)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又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笔试科目都是3门,分别为《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面试的形式是结构化、情境模拟,包括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流程。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方面应有的潜质,以及实际教学的能力。其中试讲环节至关重要,需要考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不分科目。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科目有语文、英语、社会、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全科等科目。其中部分省份没有后三门学科,所以要根据报考省份的具体规定为准。

初中和高中的面试科目和笔试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相同,初中教师资格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一共15门学科,高中则包括14个学科,有些省份还会开设日语、俄语、心理健康教育科目。

所以,大家可以在考试大纲中了解具体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型有哪些,然后有针对性地进备考。如果还有想要了解的内容,可以关注上岸鸭公考。

点击领取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

2021年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1.为了要记住“电视--服装”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电视里正在播放服装广告”这样的联系,运用( )学习策略。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一位老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当他走到村头时,触景生情,想起了童年往事,这个例子主要说明( )。

A.痕迹衰退对于回忆的影响

B.倒摄抑制对于回忆的影响

C.提取线索对于回忆的影响

D.动机性遗忘对于回忆的影响

3.学习拉丁语有利于改善记忆力,学习数学有利于提高推理能力,持有这种观点的迁移理论是( )。

A.概括化理论 B.相同要素说

C.形式训练说 D.认知迁移理论

4.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属于动力机制中的( )。

A.推力因素 B.压力因素 C.拉力因素 D.动力因素

5.根据成就动机理论,针对避免失败者适合采取的教学方式( )。

A.安排竞争的学习情境

B.严格评定学习分数

C.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学习情境

D.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

6.学习了“苹果”“草莓”等概念后,再学习“核桃”的概念,原有概念不能解释新的概念,于是我们建立起了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果实”来标志这些事物,这属于( )。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一般迁移

7.要外出购买的东西很多: 盐、葡萄、蒜、苹果、胡萝卜、橘子、胡椒、豌豆、辣椒粉、姜,可以将它们分别归在“水果”“蔬菜”与“佐料”等概念下,再分门别类地记忆,这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8.我们用眼睛去看,知道它有红红的颜色,圆圆的形状,这里的红、圆说的是( )。

A.感觉 B.知觉 C.错觉 D.肤觉

9.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和朋友散步时,突然问他:“38乘以16等于多少?”他在进行心算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停住脚步,这体现了注意的( )外部表现。

A.适应性动作的出现 B.无关动作停止

C.呼吸缓慢 D.注意的分配

10.进入极其轰鸣的车间,刚开始时会感到嘈杂烦躁,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及其轰鸣声的轻度好像减弱了,这是感觉的( )规律。

A.感觉对比 B.感觉后效

C.感觉适应 D.联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选项A,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选项B,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

选项C,组织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选项D,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策略,也就是说,个体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及其情感体验。

题干中强调两个词之间增加一些联系,人为的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联想,体现了精加工策略,故本题选B。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忘原因。

选项A,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代表人物:巴甫洛夫,该学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主要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选项B,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选项C,提取失败说(线索依赖理论),代表人物:图尔文。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因为于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选项D,动机说(压抑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就是动机说的体现。

题干中强调回到村口才想起来,找到线索后才想起来,故本题选D。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论。

选项A,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选项B,桑代克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中证实了共同要素说。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选项C,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选项D,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题干中强调能力的练习与训练,故本题选C。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三种动力机制,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

选项A,推力因素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选项B,压力因素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有关,对学习起强迫作用。

选项C,拉力因素与学习的外在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有关,对学习起引诱作用。

选项D,干扰选项。

题干中强调的是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的追求,因此选A。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就动机理论。

选项A,安排竞争的情境适合追求成功者。

选项B,严格评定学习分数适合追求成功者。

选项C,避免失败型学生害怕失败,因此在教学中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其避免失败,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

选项D,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适合追求成功者。

综上所述,因此选C。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分类。

选项A,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选项B,顺应性迁移是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选项C,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选项D,一般迁移又称普遍迁移和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题干中原有概念不能解释新的概念,明显建立了一个更高一级的新的科学概念“果实”,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因此选B。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的分类。

选项A,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便于理解和记忆。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以及归类等。

选项B,精加工策略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方法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

选项C,复述策略为了促进工作记忆中信息的保持,对信息进行重复记忆。常用的方法有划线、圈点、批注、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等。

选项D,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题干中强调的是对物品的归类,因此选A。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的定义。感觉是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个别属性的反应。这里的红、圆就是该事物的个别属性。

选项A,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选项B,知觉是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选项C,错觉是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某种固定倾向、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受到的歪曲的知觉。

选项D肤觉指的是皮肤上的感觉。

题干中的红红的、圆圆的强调的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因此本题选A。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的外部表现一共有三个分别是:适应性动作的出现、无关动作的停止、呼吸变的轻微缓慢。

选项A,适应性动作的出现指的是人在注意时会出现相应的行为如举目凝视、侧耳倾听、凝神沉思。

选项B,无关动作停止指的是人注意紧张时,外部动作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一切多余的动作都会停止下来。

选项C,呼吸变的缓慢指的是人在注意紧张时呼吸会变的轻微而缓慢。

选项D,不属于注意的外部表现。

题干中朋友在进行心算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停住脚步,是一种无关动作停止的表现,因此本题选B。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感觉的一般规律。

选项A,感觉对比是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感受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题目中只有一个刺激,因此不符合题意。

选项B,感觉后效,指的是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题目并没有说刺激停止了,所以不符合题意。

选项C,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而题干中是由于轰鸣声持续作用在耳朵上,使得其听觉感受性降低。

选项D,联觉指的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综上所述,因此本题选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14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