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面试2023年1月3日至7日打印准考证。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打印时间是2023年1月3日至7日,个别省份打印时间有所差别。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自行下载、打印面试准考证,并按准考证上的要求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是2023年1月3日至8日。
科目设置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不分科目。
(二)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全科、特殊教育,共12个学科。
(三)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共22个学科。
(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共21个学科。
(五)中职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科目与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科目相同,报考中职专业课、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科目根据考生的专业选报相应的科目(注意:报考中职专业课、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考生面试时需自带所报考科目中职学段的专业课正规教材)。
教资打印面试准考证时间:2022.10.29-2022.10.29。
面试时间安排:
1、面试准考证打印时间:考前一周。
2、面试时间:2020年1月4日-5日。
教资面试准考证打印时间:
1、准考证打印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2020年1月5日,准考证打印网站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
教师资格证面试内容:
1、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项目主要包括职业认识、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
面试科目:
1、幼儿园面试不分科目。
2、小学面试分11个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新增: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小学全科。
3、初中面试科目与笔试报考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一致,分18个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新增: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
4、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面试科目与笔试报考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一致,分17个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新增: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
5、中职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科目同中学教师资格,中职专业课、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科目根据考生的专业选报相应的科目。
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查询方法如下:
一、查询方法:
1、登录中国教育考试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在该网站上,考生可以找到相关的考试信息和查询功能。
2、需要输入个人信息进行登录。登录成功后,可以在网站上找到“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查询”功能。
3、点击进入“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查询”页面后,我们需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确认信息无误后,点击查询按钮。
4、系统会自动进行信息匹配和验证,并在页面上显示查询结果。可以查看自己的面试准考证打印时间、地点和其他相关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的打印时间通常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因此,在查询结果中,我们要注意查看具体的打印时间,并提前做好准备。
二、查询时间:
2023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查询时间是6月14日起。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科目及注意事项:
一、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科目:
1、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共两科: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2、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共两科: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3、初级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共三科: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4、高中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共三科: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二、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1、报名时间: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预计在8月,因为下半年教资笔试已经确定在9月16日。各地报名时间有浮动,考生应该注意官方发布的具体时间,提前做好准备。
2、报考条件:教师资格证的报考条件为符合学历条件、年龄条件和身体健康,以及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同地区报考条件有出入,但总体相差不大。
3、报名途径:考生可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进行报名,这是唯一的官网。需要注意的是,报名时需要准备相关证书和材料,并注意提交的资料是否齐备。
4、填报学段: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幼儿、小学、中学和中职四个学段,考生应根据个人条件和职业规划,合理选择报考级别和学科。同时,需要注意选择学科时应当考虑到每个学科的难度和自身学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