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其答案

feion1992024-07-24  0

2020下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语文《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温故知新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并说说景物有什么特点?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出春的清新明朗;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春江水暖,生机勃勃的意境,以此导入新课。【板书: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在聆听、观察画面中理解课文意境。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明确: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3.概括本文的结构特点和各部分内容。

明确:总分总结构。各部分内容分别为:盼春、绘春、赞春。【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三)深入研读

1.阅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小草、果树、风、雨、风筝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绘景物的?结合喜欢的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的“钻”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草破土而出的蓬勃之势写得生动俏皮,展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就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也使文章更加有韵律之美,更细致体现了春草的生机勃勃。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闹”字将蜜蜂人格化,非常贴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出声响,隐含着一片喧闹沸腾,更寓意着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句运用了叠音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叠音体现了声音美和语感美。“在雨里静默着”是将房屋人格化,将蛰伏了一冬的房屋描绘得更富有灵性,装点着烟雨初春的乡村。【板书:修辞手法】

3.小组讨论: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作者还调动了各种感官。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如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调动触觉,让人觉得非常亲切且生活化,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的特点。又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是调动了嗅觉,写出了春风清新的特点。又如作者写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是调动了听觉,这些是春天特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动听的春日交响曲,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板书:调动感官】

4.课文的最后三段,作者是如何赞美的?

明确: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用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形象突出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以此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喜爱赞美】

(四)拓展延伸

举办朗诵比赛,看看谁读得更有感情。

明确: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包括重音、节奏、停顿、语气等方面。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老师总结,作者通过运用多种手法描绘春天,表现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作者描写春天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初中教材中还选有朱自清的哪些作品?请简单介绍一篇。

【参考答案】

初中教材中还选有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篇散文,开头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在回忆往事中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接着抒发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态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腐,后来才转变为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从艺术性来看,这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也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授课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品评文章阅读的语言美的?

【参考答案】

①分析语言美,要重视整体把握。一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二是整体把握文章语言风格和语言美的特色。

②分析语言美,要重视微观解剖,要重视修辞现象。对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要能指认其名称,熟悉其一般性的特点和在文章中显示的特点。例如本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的“钻”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草破土而出的蓬勃之势写得生动俏皮,展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就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也能够让同学们读来体会到韵律之美。

③分析语言美,要重视训练和积累。学语文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品味语言美也是如此。

【1元】知识点快记手册

科目一(1-2)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

选项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顺序性是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题干中并未体现顺序定向的特点。故排除A。

选项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规律的,阶段性是指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特征,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要分阶段教育,不同阶段不能搞一刀切。题干中父母面对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阶段性。

选项C,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选项D,学生具有独特性,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为每个学生的文化经验、生活背景、个性特征不同所以学生具有差异性。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选B。

科目二(3-10)

3.【答案】B。解析:选项A,因材施教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其次还应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选项B,启发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选项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的是教学要以学习基础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不能太过于死板,活学活用,并且坚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选项D,巩固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教学过程中贯彻此原则的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形式要多样化。复习的原则要求即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进行教学,以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

题干中老师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告诉学生不要问那么多,只要记住这个答案就可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而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的要求,故选择选项B。

4.【答案】A。解析:选项A,讲述法指的是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又分为科学性讲述和艺术性讲述。

选项B,讲读法指的是教师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讲、读、练、思相结合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用于语文、外语教学中,也可用于数理化学科教学。

选项C,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选项D,讲解法指的是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自然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多。

题干中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来传授知识,符合讲述法的定义,故选择选项A。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理论流派对应的代表人物。

选项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选项B,社会本位课程论注重社会功能性知识,即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社会本位课程论有两种变式,一是“社会适用”型,二是“社会重塑”型。与题意不符,不选。

选项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以杜威认为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选项D,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该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他们强调,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因此,人本主义课程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

B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分类。

选项A,根据内容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选项B,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或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选项C,根据组织方式,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选项D,根据课程任务,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故此项不选。

ACD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B。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的种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后来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对先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影响为逆向迁移。故排除A、B选项。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题干中后学习的内容“深化”了先前的学习内容,属于正迁移。C项排除。

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A项,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运动、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B项,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依次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性程度可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

C项,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D项,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题干中,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应用题属于智慧技能分类中的高级规则(解决问题),故本题选择B项。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选项A,经典性条件反射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强调先有刺激再有反应,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B,联结反应由桑代克提出,强调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C,操作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强调先有反应后有刺激。题干中小杰先主动回答问题是“反应”,后有老师的表扬是“刺激/强化”,接受多次强化之后逐渐养成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这体现的心理机制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故C项说法正确。

选项D,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

10.【参考答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相关试题: 2022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9月29日】

2020下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物理《磁感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教师引导:那如何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呢?由此引入本堂新课《磁感线》。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磁感线

教师讲解:我们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2.蹄形磁体磁感线

教师引导:在磁体外部放置越多、越小的磁针,就能越清楚地看出磁场的分布情况。那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蹄形磁体的磁场分部情况。

教师提示:在蹄形磁体上面放一块有机玻璃,玻璃上撒一层铁屑,轻轻敲打玻璃。

学生实验:在教师提示下进行实验。

教师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小铁屑有规则地排列起来)

小组讨论:为什么小铁屑会有规则地排列起来?(因为撒在磁体周围的每个小铁屑都被磁化,相当于一个个小磁针,小磁针在磁体周围磁场的作用下有规则地排列)

教师引导:通过实验,磁场的分布情况被形象地显示出来了,那我们用磁感线描述蹄形磁体的磁场分布。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小结:磁感线定义及磁感线的分布特点。

2.布置作业:地球相当于条形磁体,磁感线分布是什么样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磁感线是闭合曲线吗?是真实存在的吗?

【参考答案】

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体外部磁感线方向为N—S,内部为S—N。磁感线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为了方便研究假想的,场是真实存在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磁感线描述条形磁体、蹄形磁体的磁场分布及磁感线特点。为了使学生掌握重点,我首先介绍了磁感线的定义,让学生认识磁感线。接下来,通过我的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蹄形磁铁周围磁场的特点,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中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磁感线,所以,我来完成蹄形磁体周围磁感线的绘制,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又让学生自主完成条形磁体周围磁感线的绘制。最后让学生自己对照图像观察得出磁感线的分布特点,以突破重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13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