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教资面试的成绩可以在以下几个地方查询:
教育考试中心官网:如果你是在官网上报名参加教资面试,那么你的成绩通常会在该官网公布。你只需要登录自己的账户,查看成绩即可。
省级或市级教育招聘网站:不同省份或城市的教育招聘网站可能也会公布教资面试成绩。你可以登录对应的官网,查询相关信息。
电话咨询:有些地方提供电话咨询服务,你可以致电当地的教育考试中心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向工作人员咨询你的面试成绩情况。请注意,每个地区查询成绩的方式可能不同,请以当地相关部门官方公布的信息为准。
教师资格证的用途
1、教师准入标准:教师资格证具有统一的教师准入标准,对于想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是能否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门槛。
2、提高应聘竞争力:教师资格证是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证书,持证者反映出了该人员具备了相应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在教师招聘中,可以提高应聘者的竞争力。
3、证明专业水平: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清晰标志,它证明了教师拥有统一的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体系,并且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
4、职称晋升: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不论是从专业职务级别还是技术职务级别角度考虑,教师资格证都是晋升的必要证书。
5、学历提升:教师资格证也是教师学历提升、从本科升级到硕士、博士等级别的通道之一,很多高等院校是以教师资格证为审核标准,来考验申请人是否具备晋升学历的条件。
综上所述,教师资格证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是事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认真掌握。
教师资格面试般60分为合格,不过都会有一个合格率,所以要到65分以上才有保障。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面试部分的总分是100分,考生的成绩由各个小分项得分相加,各个小分项的分数值是由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的大纲规定的。
例如:中学教师资格面试就分为以下八大项:
1、职业认知为5分。
2、心理素质为5分。
3、仪表仪态为5分。
4、言语表达为15分。
5、思维品质占15分。
6、教学设计为10分。
7、教学实施为35分。
8、教学评价为10分。在以上各项中,只要考生能平均获得60%,就能达到及格成绩,面试也就合格了。
扩展资料:
教师资格面试注意事项如下:
1、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是不分科目的。
2、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共8科。
3、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面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科技、历史与社会、科学,共15科。
4、高级中学教师资格面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科技、通用技术,共14科。
5、中职文化课教师资格面试科目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面试科目相同,但中职专业课、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面试科目要根据考生所学专业来选报相应的科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资格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怎么查介绍如下:
1、在电脑浏览器输入网址进入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官网。
2、点击“成绩查询”菜单,进入具体查询页面,在空格处准确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验证码,即可进行查询。
3、成绩页面会显示笔试、面试成绩,注意:和笔试成绩不同,面试只会显示合格与否,不会显示具体分数,显示合格字样就表示通过考试了!
拓展资料:
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登科记考》记载:“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博士、助教以当年讲授数量为考评等级)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西汉的博士多由学术名流担当,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选拔;但到东汉时期。
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类似于现在教育部主持的考试)。当时,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而且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东汉的博士不仅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汉书·成帝纪》对遴选博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博士必须德才兼备,既要有“明于古今”“通达国体”的渊博学识,也要有“温故知新”的治学才能,还要有“尊道德”、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东汉的“保举状”对博士的要求更为严格,被保举的博士必须德才兼备、身体健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后来东汉皇帝颁发的诏书又对博士年龄进行了限制,规定博士之选,年龄须在50岁以上。
但此项规定并非一成不变,对学行卓著者,可有变通。比如东汉戴凭为奇葩早发之才,精通《京氏易》,年仅16岁就被征为太学博士。汉代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里把“模”与范”二字联为一词。
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的光辉命题,既是对太学“严于择师”传统的高度概括,也是东汉及后世太学“严于择师”的理论依据。虽然汉代博士选举也曾出现过“不实”的问题,但从总体上看,“严于择师”始终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