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规律

feion1992024-07-24  0

教资7大类型题型占比如下,这样子就能大致判断抽题的类别了:

三大常考结构化类型试题的答题套路:

1、教育教学类:通常是在教学中学生的各类问题,如学习、品行、个性问题。

【答题套路】明确态度+分析原因+应对措施。

【答题模板】

①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该题目/现象中的做法是合理的/不可取的。

②因为从……(围绕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分析,……(展开分析)/因为从……(知识点分类法,围绕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关系、班级管理等展开)。

③面对这样的现象或问题,教师可以从……(围绕自身反省提高、学生问题解决、师生关系处理、班级团队营造等方面)展开。

【万能套句】

①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会高度重视学生的......问题,并积极帮助其改正/解决。

②学生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到班风建设。因此,对于.......问题,我会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

③学生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将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问题,我会高度关注,及时进行帮助和解决。

2、应急应变类:一般都是突然发生,问法通常是在课上、活动中等突然发生…….

【答题套路】调整心态+改变教学方法+事后反思

【答题模板】

①调整心态: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我首先要做就是稳定自身的情绪,调整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有效解决这件事情。

②改变教学方法: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展开处理(如拉住双方、避免争吵、稳定学生情绪、稳控场面等),请科任教师或是班干部协助管理课堂学生,确定无事后正常开展……工作。若出现重大问题,会向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做好交流,表明该事已处置妥当。

③事后反思:最后,要表明这件事情,处理完成后,要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或是安全检查。

【万能套句】

①发生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不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如果出现题干中的情况,我会发挥教学机智,做出以下处理……

②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保持冷静,不能慌乱,理智的做出处理。

③我会对情况/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解决。如果是......,那么我会......

逻辑次序:在课堂上/在活动中,我会先......

3、综合分析类:通常题干中是:有人说,有人认为,某人观点……你怎么看?主要以分析为主。

【答题套路】:亮明观点+分点论述+总结

【答题模板】:

①亮明观点:对于这一观点/现象,我是持肯定/赞成/否定/中立态度的

②分点说明原因:因为从教师方面,……;从学生方面,……;从家长方面,……;从学校方面,……;从社会方面……

③总结:所以,我持肯定/赞成/否定/中立态度……同时我将以此为鉴……

【万能套句】

这句话强调了/这句话的含义是......,对于这句话,我的看法如下:

2.析题套句

①点题套句:首先,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非常有道理的。

②点题套句:这两种观点看似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科目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也是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在考试中呢,这里出题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在主观题还有客观题中都会有涉及,出题频率较高,客观题中会出现一些小的事件描述然后让考生判断属于哪条教学过程规律,或者出一些名人名言和俗语看符合对于哪个规律的理解,那么在主观题中会有文字描述然后让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所以学员做题总会不可避免的遇见这里的知识点,但又总出错,已经成为了同学们的一大心病。为什么会出错呢?就是因为有些同学虽然学了几遍但还是对于每一条的规律都还没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导致一做题就出错,今天在这里大家跟着老师的讲解来一起学会这部分知识点,对于老师举的一些例子要格外的加以注意,避免在题中遇见后再出错。下面我将对“教学过程规律”这部分知识点给大家做详细的说明。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基本涵义

学生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间接经验就是我们说别人的理论别人的观点,不是自己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所以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点都属于间接经验,这种观点在古代就有过体现,比如墨子提到的知识获得的三种途径:亲知、闻知、说知,其中的闻之就是通过听别人讲解获取的知识,这部分就是我们说的间接经验。还有之前在我们学习课程的时候学到课程的分类的时候介绍了按照内同属性划分的两种课程,分别是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当时我们介绍学科课程的时候就提到过它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内容构成是间接经验。所以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首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经过系统的选择、精细加工,简化的和典型化的人类文明经验的精华。其次,在学生的认识方式上也表现出间接性。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学生学习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都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经历获取的,或者是经过自己的探究最终得出的。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如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比如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运用演示法,给同学呈现很多教具(图片、视频、模型、实验),都是想让同学直接看见,直接听见,直接感受到,这就是在丰富着同学们的直接经验。还有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最后自己得出一条条规律、定理。

注:这条规律主要抓住题中提示的直接经验,这是做题的关键。例如:老师讲完相关的知识点之后领着同学们进行了现场参观,这就是体现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或者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总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在生活中同学们都经历过的事情来帮助同学们理解知识点。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基本涵义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首先,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其次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数学能力,那么在学数学的时候很多知识点都学不懂,学不会。所以,能力和知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的,那么教师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遵循这条规律呢?一般来说能力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运用知识,只有知识得到有效运用之后,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比如老师知识点讲解结束后给同学留有课后的实习作业,以这样的形式来发展能力

注:这条规律强调的是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讲完知识点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练习机会,在练习过程中锻炼能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1)基本涵义

首先,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在知识点内部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比如说在一个知识点背后往往有着一个人物为知识点的得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其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老师的教育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后会更加热爱科学对待学习有更大的积极性。

注:这条规律重点是抓住思想品德教育这个点。例如:赫尔巴特提到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就是针对这个规律提出的,我们还常说教学必须具有教育性也是符合该规律;如果在题中出现老师在讲知识点时列举出了很多的人物也是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着影响。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1)基本涵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和方法的使用还有内容选择都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但是同时我们强调整个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做,给他们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注:我们常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还有如果在题的描述中师生中存在中大量对话这也是照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析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以客观题加主观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查,属于一个考点。其中对于德育过程的特点考查较多,在考试过程中主要会以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比如:德育过程的多端性是指什么。并且在考查中都是偏向于理解类和识记类题目的考查,所以对于本部分内容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熟记。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1)道德认知 【含义】指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中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理解】道德认知主要考察的方向有例子型反选,比如小明知道乱丢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这就属于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含义】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理解】道德情感是评价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评价他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比如小明在看到别人乱丢垃圾的时候觉得内心很愤怒;评价自己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比如小明因为自己早上匆忙上学而随意丢垃圾感到羞愧。 (3)道德意志 【含义】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理解】道德意志一般都伴随着克服困难。比如小明经常上课迟到,班主任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想迟到啊,但是我就是起不来”。这个例子表明小明认识到了上学不应该迟到,但是因为意志力不够而起不来床,所以是道德意志不够。 (4)道德行为 【含义】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理解】道德行为指的是出现了实际的关乎道德的外部表现,比如小明知道随意丢垃圾是不对的,这属于道德认知;而小明知道丢垃圾是不对的所以从来不乱丢垃圾,这就表现了小明出现了从来不丢垃圾的道德行为。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 【含义】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理解】知、情、意、行四个要素都要发展。 (2)要注意多端性 【含义】知情意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知情意行的发展是不协调的,因此并不一定都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具有多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薄弱环节入手。 【理解】多端性指的是德育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开展的,但是不是绝对的,德育过程也可以从知情意行的任意一端开始,比如从先培育道德意志开始,或者培育道德行为开始都可以。 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含义】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需要在学生活动和交往中实现,所以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含义】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到的影响肯定不止来自于一个方面,必定收到多个方面的影响。 【理解】比如来自老师的影响、同学的影响、学习书上的内容而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实践活动时产生的影响等。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含义】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他们的产生变化都依赖于个体的心理活动,所以任何思想品德的变化,也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含义】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外界教育的各种因素,他们吸收,分析,综合这些外界因素的过程就是一种内部的矛盾斗争的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含义】德育过程不仅包含学生接触与吸收外界教育因素的过程,也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含义】德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续的,反复的进行,因为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水平不是一下子提高的,而是长期逐渐变化的,又正因为学生意志的薄弱性,所以德育过程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倒退。 【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 (单选题)“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答案】D。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着诸多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故本题选D。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1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