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____ 和____ 为主要声腔。12.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是____ 和 ____ 。13.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是____ ,作者是____ 。14.冼星海早年留学法国,他最著名的两首大合唱是《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两首交响曲是____ 、____ 。15.新音乐运动的代表作曲家有____ 、____ 、张寒晖、贺绿汀、吕骥等。16. ____ 是朱践耳1952年为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而写作的一首插曲,后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17.优秀的琵琶古曲《阳春白雪》是由民间曲牌____ 发展而成。它以清新、快捷的旋律和节奏,描绘了冬去春来、万物生辉的初春景象。18. ____ 是我国著名板胡演奏家刘明源写作的一首民乐小品,全曲为三段式结构,取材于《卖膏药》《碾糕面》两个主题。19.混声合唱《祖国颂》,词作者:____ ,曲作者:____ 。20.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 。【答案及解析】11.二黄;西皮12.高胡;扬琴13.《长恨歌》;黄自14.《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15.聂耳;冼星海16.《翻身的日子》17.《八板》18.《喜洋洋》19.乔羽;刘炽20.“学堂乐歌”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学教资笔试音乐教材知识必做30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同时祝愿各位考生都能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12-13日教资考前重要分析 | 教资公告汇总 | 教资备考群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
二、音乐编创题(本大题1小题,10分)
31.参考答案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2.参考答案
调式调性:G宫五声调式转D徵五声调式
发展手法:鱼咬尾
乐句划分:引子1-4,a乐句5-6,b乐句7-10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5分)
33.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作品,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讨论等方式,了解“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品风格的了解,熟悉分段的特点,并熟唱作品主题部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熟悉分段的特点,并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
【难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并熟唱作品主题部分。
(2)教学过程
(一)范唱导入
教师播放俄罗斯的景色图片,并配有具有俄罗斯风格的背景音乐,提问学生:图片中是哪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是俄罗斯,在俄罗斯不仅有美丽景色,还有美妙的音乐和著名的音乐家,一起开启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首作品,同时讲解关于作品的相关背景。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2.教师设问:通过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首作品的欣赏,对于幻想曲又怎样的了解?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16、17世纪的幻想曲常由弦乐器(主要是琉特)或键盘乐器演奏,多用复调模仿手法自由发展主题。其后,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
(三)深入探究
1.教师播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并提问:有几个主题的呈现?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有2个主题,进而并提问:每一个主题音乐情绪地变化,以及所描绘的画面内容?引导学生四人为以小组进行讨论,稍后分享讨论结果。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一主题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接着是三个变奏。第一个变奏的木管、第二个加进了弦乐器,第三个又增加了铜管乐器。
第二个主题取材于欢乐、热闹的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最后,像一般的民间舞蹈一样,速度开始加快,声部和乐器增多,好像是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这舞蹈中来。但是当情绪达到最热烈的一刻,整个乐队突然静息下来,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段两次从远处传来,然后,全乐队用猛然的一击结束这首乐曲。
4.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格林卡。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介绍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的作曲家格林卡。
米哈伊尔·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师从西格弗里德·德恩学作曲。返回圣彼得堡后,创作歌剧《为沙皇献身》,1836年首演获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为帝国圣堂乐长。1842年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访问巴黎时与柏辽兹相识,后继续旅行至西班牙,那里的民间舞蹈节奏使他心醉神驰。1847年回国,之后又多次出国旅行。1857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岁。
5.教师播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并带领学生演唱作品主题旋律。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播放格林卡的歌剧作品《为沙皇献身》(即《伊凡·苏萨宁》),了解格林卡的作品风格。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格林卡是俄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的《伊万·苏萨宁》是第一部真正的俄国民族歌剧,在剧中格林卡将俄罗斯民歌的特色加入到了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的框架中。这部作品同他的另一部名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一同奠定了俄国民族歌剧的基础。所以称格林卡被尊称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五)小结作业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欣赏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以及他的作曲家格林卡,并让学生在课后去观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下节课分享。最后在演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主题的部分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四、板书设计
(3)教学意图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它是俄罗斯交响乐,通过学习本首音乐作品,感受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仔细聆听乐曲段落主题的不同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在教学环节中,着重设计了对作品分段赏析和作者了解,在分段赏析中,通过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将作品区分出两个主题,详细说出区别,并通过后面的演唱环节加以巩固,这样的设计能够做到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紧接着,通过对作品的熟知作为基础,介绍格林卡,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音乐特色和音乐家,这样的设计能够遵循“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是一门“以美育人”的课程,课程中的自主的探讨和交流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的课程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4.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课程理念分析,张老师的做法有值得借鉴的方面,例如边播放音乐、边讲解作品,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不符合“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讲解感到无趣,课堂陷入了吵闹嬉笑的氛围中。
第二,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在课堂逐渐失控后,张老师并未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情绪,而是通过提高声音的方式试图盖过学生的吵闹,然而并没有效果,张老师最终也十分疲惫。
第三,不符合“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在整个教学中,张老师只是自顾自地讲解知识,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脱离课堂的教学节奏。
改进建议:首先,学生感到无趣,可能是古曲广陵散较为脱离学生的认知,张老师可以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言,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其次,在学生感到无趣,课堂变得嘈杂时,张老师应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变化,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将学生的思路引回课堂中来,并多鼓励活跃的学生勇于说出自身的想法。最后,作品的表现、手法等知识较难理解,张老师可以在讲解后,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六、课例点评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5.参考答案
这是个问题案例。
首先,该老师的的教学设计依据了音乐课程标准的部分基本理念,但是也存在不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其优点和缺点如下。
该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中,老师利用模仿练习解决弱起小节节奏问题,针对三个声部进行分声部教学与练习,并用正三和弦连接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和声听觉,这些都属于音乐实践范畴;该老师还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以上设计都符合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基本理念。
其次,该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教案中大量的教学活动都是集体教学活动,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尤其是多声部音乐的学习与为歌曲编配伴奏,因此从这些活动中都能看出该老师考虑到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特点,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标纪念理念基本要求。
当然该老师也存在以下问题。
该老师的教学设计不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求能够用适当的情绪演唱歌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理解歌曲情绪,体会歌词情感,总结意境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活动组织无法看到这是一个有趣的音乐课堂,踏雪寻梅歌曲典故出自于宋《北梦琐言》,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而刘雪庵借典故创作的歌词也体现出了童年天真与童趣。而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活动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雪天踏雪,骑驴寻梅的画面感和雪天童趣。因此,不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课标理念。
针对这一理念,老师应该利用以下教学活动组织实现。
1.导入课堂后通过聆听理解歌曲欢乐情绪。
2.学唱歌曲时,理解歌词表达画面,创造雪天寻梅表演活动,丰富课堂内容,理解歌曲意境。
3.结合多媒体表现歌曲画面。
2020下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音乐《爱的祝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生日快乐歌》音乐片段,师生共同聆听,并提问:这段音乐名字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抢答。(《生日快乐歌》;生日祝福)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名字是《生日快乐歌》,表达的了满满的生日祝福。生活中我们会收到很多祝福,比如生日、节日、纪念日等等,都传递着爱和美好的祝愿。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部小提琴独奏曲,一起来感受音乐中流淌的美好情感吧。顺势引入课题《爱的祝愿》。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初次播放作品,并提问:速度是怎样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不快不慢;美好)
教师总结:作品速度是中速稍慢的,音乐速度术语标记为小行板,带给我们恬静优美、意蕴绵长的感受。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动人的旋律,另一方面是由于小提琴本身的音色柔美,接近人声,演奏出的旋律带给人细腻的情感体验。
2.教师为学生介绍作品:《爱的祝愿》又译《情人的问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本曲不仅是作者爱德华·埃尔加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名篇。本曲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轻松而典雅,是极适用于舞会和沙龙等场合的音乐。
(三)深入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谱例,并思考:在旋律中有哪些装饰性记号?
学生自由回答。(倚音)
教师总结:记写在旋律音斜上方的倚音,演奏时快速向主要音划过去,加入装饰音丰富音乐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体会倚音效果,在聆听时画旋律线,并思考:作品一共分为几个部分?旋律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三部分;不断起伏)
教师总结:作品分为三个部分,旋律起伏较大,但小提琴本身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因此演奏出的音乐也会是连贯的。
3.教师引导学生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分别播放三个部分的音乐,并讨论:三个部分各自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音乐播放完毕后,教师引导进行自由回答。(第一部分柔美、第二部分更深情、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柔美的旋律相似)
教师讲解:第一部分主题为E大调,4/4拍子,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柔美的旋律,恰似的绵绵的祝福之语;第二部分主题转为G大调,柔美的曲调更加深情,也仿佛透露一丝忧郁含蓄;第三部分在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华丽过门后,又再次出现第一部分的旋律,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第一部分主题的变奏形式下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浓烈祝福之语不断,逐渐变为喃喃私语,继续着祝愿和深情。
4.教师完整播放作品,学生跟随音频轻声哼唱,并思考:谱例中的旋律部分一共出现几次?是相同还是相似?
学生自由回答。(两次;相似)
教师鼓励并总结:同学们聆听得都很仔细,谱例中的音乐分别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出现两次,在第三部分出现时略微发生变化,加入了尾声,补充了作品,提升了情感抒发。
(四)巩固提高
教师完整播放作品,并以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10分钟时间跟随旋律自由进行体态律动,从律动中感受作品意境。
随后进行小组展示,教师鼓励并总结:《爱的祝愿》这部作品饱含深情,在聆听过程中不自觉令人人心生温暖的感受,同学们的律动幅度都较小,在第三部分,有些小组与第一部分动作相同,有些小组加入了一些互动的动作,同学们都表现出了音乐的温柔。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教师呼吁学生音乐可以传递情感,在音乐中尽情去畅想和感受。
作业:搜集作者其他优秀作品,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对于第二阶段学生,有什么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3~6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2.什么是倚音?具体分类是什么?
【参考答案】
记写在旋律音斜上方的小音符叫做倚音。倚音可以由一个音或数个音构成。可以在主要的音的前面,也可以在主要音的后面。倚音有单倚音与复倚音之分、前倚音与后倚音之分、短倚音与长倚音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