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语文《静夜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激情导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月亮)出示一组月亮图,问: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看看诗人李白会说什么?【板书: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字词障碍“霜”“故”,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三)深入研读
齐读第一句。
1.翻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确: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2.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将月光比喻成地上的白霜;冷清。【板书:月光、白霜、冷清】
3.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李白在做什么呢?齐读第二句,尝试翻译。
明确:我不禁抬起头来望着明月,然后低头思念家乡。
4.诗人为什么思念家乡?
明确:孤身在外,孤独。【板书:孤独】
5.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拓展想象,思考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他会思念家乡的什么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明确:思念家乡的家人、朋友、食物、美景。【板书:思念家乡】
师小结:诗人孤身在外,内心寂寞,看到天上的一轮明月,想到明月此时也在照耀着家乡和亲人,久久难以入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帮帮诗人,帮他给他的家人写一封信。评选出一个写得最好的,给大家分享。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另外搜集其他有关月亮的古诗,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谈你在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优点?
【参考答案】
板书是教学设计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加里宁说“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涌现不仅没有使板书退出教学课堂的舞台,反而更加彰显出板书的不可替代性。也更加丰富了板书的显现形式。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我的板书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的特点。这种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提炼关键字词的能力。另外,我的板书设计突出重难点,将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知识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简单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时在特定环境中刹那间产生的错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蒙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
2020下小学音乐 教师资格证 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音乐《春之歌》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教师演唱《春天的芭蕾》,“随着脚步起舞纷飞,跳一曲春天的芭蕾,天使般的容颜最美,尽情绽放春天无悔”,询问学生聆听完之后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描绘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场景,那么想想在这么美的景色下,如果用管弦乐曲演奏出来该是怎样的感觉呢?
引入课题——《春之歌》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作品
教师多媒体播放乐曲音频,并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是小快板,情绪优雅,展现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风光。
2.复听作品
教师再次多媒体播放乐曲音频,并提问:乐曲的形式是什么?由几个部分组成?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并讲解:这是一首管弦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描绘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场景,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门德尔松一生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他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三)分段赏析
1.聆听乐曲第一部分音频,并提问:第一部分的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部分的旋律清新、流畅,能够使人体会到春意盎然的意境,感受到春天带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2.聆听乐曲第二部分音频,引导学生四人为一小组,五分钟时间讨论: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是从第一部分主题发展而来,旋律优美、清新,仿佛在为人们讲述着春天的美景,听着旋律,我们仿佛漫步在春的海洋里。
3.聆听乐曲第三部分音频,并提问: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进入第三部分后,是前面两个主题再现,经过模进,在力度上越来越弱,尾奏中,还加了许多装饰音。模进也称移位,这一手法是将歌曲的主题旋律或其他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节、乐汇等作重复出现时每一次的高度都不相同,第三部分中出现的是下行模进。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4.通过分段聆听,学生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带领学生对第三部分旋律进行哼唱。
(1)在哼唱之前,讲解四二拍的指挥图示,引导学生掌握四二拍强弱的规律。
(2)通过哼唱发现学生附点的节奏和升fa音准有待加强,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教学,并加以大调音阶的反复练习,学生再次完整哼唱体会下行模进的感觉。
(3)学生哼唱旋律时,教师引导学生描绘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在哼唱中联想画面,提高学习兴趣。
5.播放《牧歌》《春之歌》,体会其节奏、节拍、力度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牧歌》为四四拍,速度稍慢,节奏起伏平稳为小提琴独奏曲,力度为强弱次强弱。而《春之歌》为四二拍管弦乐曲,速度为小快板,旋律清新、流畅,第三段中出现的是下行模进,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两首歌曲都表现了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色。
(四)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旋律进行舞蹈创编。
1.教师边哼唱边做舞蹈动作对学生进行一定示范;
2.将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五分钟的时间对歌曲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
3.创编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
4.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一小组。
(五)小结作业
小结:欣赏管弦乐曲《春之歌》,感受乐曲抒情、明快的情绪,体验流水般的旋律带来的春天气息,想象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情景,通过听辨、哼唱旋律的活动,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关于春天的作品,对比聆听一下,下节课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管弦乐曲?
【参考答案】
管弦乐曲,指除协奏曲、交响乐之外的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其他类型的作品。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有时因创作意图和演出条件的不同,可对乐队编制适当调整或加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等,我国的管弦乐队为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乐器。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春之歌》,感受大自然优美景色,逐渐产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运用创编、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装饰音与附点节奏;哼唱主题旋律。小学音乐《大雁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舞蹈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提问:这段视频展示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是蒙古族的舞蹈,内蒙古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地方,不但舞蹈很有特色,而且歌曲也非常有特点。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正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内蒙古鄂温克族民歌,这首歌曲它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去学习歌曲《大雁湖》。
(二)初步感知
1.完整的播放全曲,并提问这首歌曲的节拍是怎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2/4拍。并带领学生复习2/4的强弱规律。
2.再次完整的播放乐曲,并提问乐曲的速度是怎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中速地。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采用趣味发声练习,练习长音发音练习,让学生感受长音符的演唱方式,并提醒学生采用正确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
2.教师弹唱,学生轻声哼唱旋律,教师发现学生大切分节奏演唱不准确,并为学生讲解:由于音乐表现上的需要,弱拍或弱位上的音与后面的音连起来变成了一个强音,叫做切分音。切分音打破了原来节拍的强弱规律,形成了切分重音。
教师带领学生以手打节拍、口念节奏的方式,先打四个八分音符,再将第二和第三个八分音符连起来拍打,并突出重音。反复练习较准确后,带入旋律演唱。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并提问:歌曲中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回答。(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教师总结: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表现了方言特点,名为衬词。并带领学生轻声读歌词,重点读清衬词进行练习。
教师再次提问:歌词描绘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大雁湖的景色)
教师总结:歌词中描绘了大雁湖上珍禽异鸟,一片自然祥和之景,也抒发了鄂温克族人民对于家乡的热爱,因此我们在之后的演唱中要带入对于这美好风光的赞颂之情去演唱。
4.教师完整播放音频,学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四)拓展延伸
1.用教具三角铁、铃鼓等,分组让学生进行伴奏。5分钟的时间,四人位为一个小组,进行演奏。
2.教师引导学生加歌词完整演唱歌曲,配手中的打击乐进行伴奏。
(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大雁湖》这首歌,还知道了不少其他的知识。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灿烂的文化,希望同学们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保护并传承下去。
课下搜集其他民族有特色的歌曲,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
关于到底什么样的音乐课可以称为好课,我认为每个老师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就我对于课程的理解,我认为一堂好课至少应该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课程结构合理,此外还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合理利用板书和多媒体对教学进行辅助,并且要符合音乐的课程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正如一开始我所说的,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等等都是影响课堂的重要因素。要想讲好一堂课,除了要不断学习以外,更需要不断实践与思考。总之,教学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我要努力将我的课堂做得既像科学技术那样严谨,又像艺术创造那样灵动。我的回答完毕。
2.谈谈民歌体裁的分类。
【参考答案】
一般将民歌的体裁分为号子、山歌与小调。
劳动号子:分搬运号子,如《挑担不怕扁担弯》《板车号子》等;工程号子,如《打夯歌》等;农事号子,如《车水号子》等;作坊号子,如《人工号子》等;船渔号子如《船夫曲》等。
山歌:放牧山歌,如《放牛歌》等;田秧山歌,如《黄山秧歌》等;一般山歌如《兰花花》等。
小调: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如《孟姜女》《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地方性小调,如《农家苦》《小白菜》等;歌舞性小调,如《凤阳花鼓》《杜鹃花开》等。
1.学生抽烟,看到你之后就把烟头扔了,这事怎么处理?
【答题思路】本题为应急应变题,可以参照分析情况、确定任务、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步答题。
【参考答案】
学生吸烟的情况是在教育过程中是值得引起教师重视的问题,但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需要考虑的学生的情况,因地制宜。
首先,我会先和学生进行私下的沟通,了解他抽烟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于香烟危害的认识,那么我会针对此情况对这名学生进行教育,告诉学生香烟不仅仅对我们自身的身体有危害,并且二手烟对于他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从而让他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从而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如果是由于生活或学习压力过大而选择吸烟,那么我会反思自己教学安排,并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告知家长应当及时用合理的方式对该生进行劝阻。并且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这名学生,帮助学生戒除香烟。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教育出了从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应该从生活上对他们进行帮助,我会以吸烟有害健康为主题召开一次班会,帮助班内的学生树立禁烟戒烟的意识,从而创造文明校园之风。
2.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然后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高,疏于管教,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做?
【答题思路】本题为综合分析观点类题,可以参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步答题。
【参考答案】
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有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疏于管教,作为一位班主任,针对于这种现象,我会这么做:
首先,作为老师应该以更加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不能因为是留守学生就拿有色眼镜看学生,觉得孩子学习差或者心理有问题就不漠视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父爱母爱缺失的同时在学校也得不到爱护,使学生更加的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我也会及时对他们进行关心,例如在生活方面进行关心,询问基本的一日三餐是否能得到保障;定期进行家访,了解他们课后的基本情况等。
其次,作为老师要联合各科老师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扬长避短,学生进步就多鼓励让学生更加自信,促进学生成长。
最后,我会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父母不在的就和监护人沟通,在家的监护人一般都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多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劝诫不要一味的将学生的教育全部交给学校,家庭教育也很重要,课下的监督辅导能够使学生巩固在课上无法理解的内容,同时家庭的温暖也能促进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并劝诫父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亲的陪伴,父母亲的关爱会使学生从心理上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3.学校八点上课,班主任让学生七点五十进教室,七点五十以后就不让进了,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思路】本题为综合分析现象类题,可以参照扣题、分析、对策、升华思路来答题。
【参考答案】
该班主任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教育相关法律规定学生受教育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该教师不允许学生进班级,很显然,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我认为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来引导学生早到:第一,开班会,主题为“一日之际在于晨”,让学生认识到早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每天统计前十名到学校的同学,每周排名,对排前十名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第三,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可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早到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相信学生会向老师看齐,主动早到学习。
总之,教师有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责任,但不能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学生权力,而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试题及解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同时祝愿各位考生都能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