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学常识 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创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革命,从而使自然科学的认识领域突破了宏观世界,迅速向宇观、微观和中观世界进军. 一、现代宇宙学 现代宇宙学是在天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宇宙的本质、结构、空间分布以及演化规律. (-)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广义相对论是现代宇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建立了空间、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从而为现代宇宙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时间本质上是物质客体的广延性和持续性,它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这-思想由于其革命性和数学形式上的深奥,在-段时间里不为科学界所接受.但由于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今天广义相对论已被公认为研究大尺度时空的理论基础.这些实验主要包括:(1)水星近日点的进动;(2)光谱引力红移;(3)光线在引力场中偏转.自此,广义相对论被科学家称为"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就之-". (二)宇宙研究的观察手段 1.多普勒效应与谱线红移 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测定物体运动速度的有力手段.它描述了这样-种现象,即面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与静止光源相比)将向高频(即光谱蓝端)移动,而背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将向低频(即红端)移动,波长的相对移动量与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 1929年,美国科学家哈勃在仔细研究了-批星系的光谱之后发现,除个别例外,绝大多数星系的光谱都表现出红移,而且红移量大致同星系的距离成正比.如果将红移解释为多普勒效应,那就意味着所有星系都在离地球而去,其退行速度和与地球的距离成正比.这-重要发现证实了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它不仅说明宇宙的无限性,也说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还说明宇宙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爱因斯坦本人根据这-发现.自动放弃了"静态宇宙结构模型". 2.电磁波的应用 电磁波可以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通过电磁波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天文学家们可以对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比如,利用光学望远镜可以接收到可见光传来的天体信息;利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天体传来的射电波;利用装置着探测天体的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等各种仪器的卫星、高能天文台,接收全部电磁波传来的信息,研究不同类型的天体状况, 分析宇宙的结构和它们的演化过程. (三)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 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这-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160亿年前温度和密度极高的"原始火球"的-次大爆炸,大爆炸的时刻就是今天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开端:当时的温度高达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由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些基本粒子形态物质混合而成的"宇宙汤";大爆炸后,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逐-地分化出来;后来,物质形态依次演化为原子、气态物质、各种恒星体系,最后发展成今天的宇宙.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其对应到的温度为3K.该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个有力的证据. 二、现代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电力的发现和原子结构的研究表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物理学是以原子核的 物质结构、性质及其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20世纪20年代建立起来的. 1.对核子的研究 1919年,着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a粒子做炮弹轰击原子核时,首次发现了质子.由于核内所含质子的总质量与原子量差别很大.这又促使人们去探索组成原子核的其他基本粒子.1932年,英国的查德威克又在实验中发现了构成原子核的另-种基本粒子,即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核裂变与核能应用 原子和中子的发现是物质结构学说的进步,也为进-步揭开微观领域的奥秘提供了新的武器--质子和中子炮弹.1938年,德国的哈恩在用慢中子轰击铀核时,首次发现了原子核的裂变现象.并放出新的中子.此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又提出了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观点,即用铀核裂变时放出的新中子再去轰击其他铀核使之发生连锁反应,裂变时由于质量亏损会放出巨大能量的观点.这就是原子弹和原子能反应堆的基本原理.1942年,费米制成世界上第-个原子能反应堆后,原子能便从实验转向应用. (二)粒子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是研究最微观层次的物质(即基本粒子)的存在形式、性质、转化和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也称高能物理学. 1.三类基本粒子 迄今,人们已认识到构成物质的最小组分:12种轻子--只参加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的费米子,36种夸克--感受强作用力的带电粒子,12种媒介子--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共计60种. 2.三种作用力 作用在物质上的所有的力可归结为三种: 引力--由引力子传递的最弱的力,但在宇宙大距离、大质量尺度上却是强有力的-种力; 强力--由胶子携带仅在原子核内夸克之间起作用的短程力,即将夸克胶结在-起的色力,使原子核保持为-个整体: 统-的电弱力--以电磁力和弱力两种表现形式出现的同-基本力,经受了实验检验的电弱统-理论描述的-种力. (三)热力学三定律 热是最普遍的能量传递形式.气体温度是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固体的热传导是物质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机械振动时的能量传递,热辐射是物体内部带电粒子热运动时引起的电磁辐射.所以,热、电磁、光等现象和机械运动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并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①热力学第-定律 热力学系统如不吸收外部热量却对外做功,须消耗内能:不可能造出既不需外界能量又不消耗系统内能的永动机. ②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机不可能把从高温热源中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有用功,总要把-部分传给低温热源.根据这个定律,任何热机的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 ③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科学家研究固体、液体、分子和原子的自由能的基础上,能斯特提出,在温度达到绝对零度(-273摄氏度)时,物质系统(分子或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将停止.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但是可以无限趋近.(四)电磁理论 1864年,麦克斯韦用-组偏微分方程概括了电场、磁场本身,以及电转化为磁、磁转化为电等全部电磁现象所满足的数学关系,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是-种电磁波.1888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成为描述电磁运动的基本理论,被称为自然科学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电磁波的预言和发现,为无线电通讯开辟了道路. (五)相对论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立的物理学理论,描述物体的高速运动和相关的时空性质.相对论引发了现代物理学革命,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时空观.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被称为现代科学四大基础理论.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等效原理:引力与惯性力等效;二,广义协变原理:即广义相对性原理.指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参考系中都取相同的形式. (六)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 论,对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低温超导物理、量子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了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重大飞跃.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说.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证明了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第-个数学描述--矩阵力学.1926年,奥地利科学家提出了描述物质波连续时空演化的偏微分方程--薛定谔方程,给出了量子论的另-个数学描述--波动力学.后来,物理学家将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统-起来,统称量子力学. 三、生命科学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细胞 细胞是-切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植物和动物的发育过程就是新细胞形成的过程.细胞内部有细胞核,外部是细胞质和最外层的细胞膜.细胞质主要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构成,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2.蛋白质 蛋白质是-类极为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它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材料,占生物体干物质重的50%.所有的蛋白质都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它具有生物功能的多样复杂性,因而是重要的生命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核酸 核酸同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有着密切的关系.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每个核苷酸分子由戊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组成.组成核苷酸的戊糖有两种:核糖和脱氧核糖.组成核酸的含氮碱基有尿嘧啶(U)、胸腺嘧啶(T)、胞嘧啶(C)、腺嘌呤(A)、鸟嘌呤(G).由核糖和A、G、C、U四种碱基及磷酸组成的核酸称为核糖核酸(RNA);由脱氧核糖与A、G、C、T四种碱基和磷酸组成的核酸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在DNA分子结构中,碱基的配对规律为:A与T配对,G与C配对,反之亦然. 4.新陈代谢 只要生命存在,生物体就要和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就是新陈代谢.这个过程包括从外部摄取养料,转换成自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同时也要将自身的-些物质分解,向外排出物质和释放能量.如绿色植物借光合作用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非绿色植物可分解现成的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二)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DNA中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基因在DNA分子中是以特定顺序排列的、含有几百到几千个核苷酸的特定区段,是传递指挥DNA复制命令和控制性状遗传指令的作用因子.也称遗传因子. (三)生命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能够通过繁殖将本物种的性状特征传递下去,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子代,即遗传现象.遗传过程实质上是遗传物质传递的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是依靠DNA的复制过程进行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而将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质中去的物质就是RNA.RNA是传达DNA信息的信使.DNA传递遗传信息遵守"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 变异和遗传-样,也是生物运动的普遍规律.变异是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变异可分为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是仅由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变化,如动植物因营养不足而发育不良,因环境污染而器官畸变等,-般是定向的.在生物进化上,只有遗传的变异才是自然选择的材料.遗传的变异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变化,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般是不定向的.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的重大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测定和绘制人体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X、Y性染色体)上30多亿个碱基对的全序列.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绘制出覆盖面达97%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2月12日,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经过初步测定和分析,人类基因组共有32亿个碱基对,组成大约3万-3.5万个蛋白编码基因,远小于原先10万个基因的估计.2003年4月14日,中、美、英、日、法、德六国政府首脑联名发表声明.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提前绘成. 四、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概念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科学,是以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应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土壤学、气象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与其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调适,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其评价、预测、控制、改善和保护的科学. (二)环境科学发展的现状 1.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日益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这些环境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 (2)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飞速发展引起的.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给人类直至后代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 (3)目前的环境科学已由过去单纯的从环境问题出发的研究发展到从环境整体出发,进行跨学科合作的整体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运用系统方法,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以整体观念剖析环境问题,更加注意对生命维持系统的研究,扩大生态学原理的应用范围:已注意开展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国际性研究,发展高效益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2.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门学科,又称为环境生物学.按其研究的对象.生态学又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目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正转向以人"类社会为主体,重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因而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1)生态系统.在地球表面的-定空间中,生物群体与无机环境通过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联结成-个整体.生态系统,按其环境特征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2)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森林、草原还是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每-个成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3)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以生态学方法来定义环境保护论之外的人类安全行为,并用于评定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四种发展关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同的人群之间;人与其他物种的数量之间:人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生态安全将取决于保持这四种关系中任何-种的微妙平衡.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遗传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1987年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的,但是.它实际上涵盖了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个层次的内容.第-,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第二,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第三,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级别、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次国际会议.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又称《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有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次拯救地球的历史性盛会,是国际社会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的-次大飞跃,第-次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联系的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确定了面向21世纪国际环境和发展合作的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由概念、理论推向行动.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下,经中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于1993年4月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稿,此项工作完成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个编制21世纪议程的国家.
2022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在10月29日开始笔试考试,目前各位考生对于知识点内容的梳理和记忆进行的如何呢?我在本文中为大家带来的是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考试核心知识点整理,快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法律法规(时间)
1985年,提出实施义务教育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
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
1993年,《教师法》颁布
1994年,《教师法》实施
1995年,《教育法》颁布
2006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修订
2008年,城市义务教育免费
教育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法 9】
2.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教育法 37】
3.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教育法 43】
4.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法 7】
文化素养(历史)
1.唐太宗: 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灭东 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贞观之治。
2.三省: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3.六部: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文化素养(科技)
第二次科技革命
(1)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2)莱特兄弟——飞机。
(3)西门子——电动机、发电机等。
(4)贝尔——电话。
(5)爱迪生——白炽灯、留声机。
(6)马可尼——无线电报。
(7)诺贝尔——安全炸药。
(8)普朗克——量子物理学。
(9)爱因斯坦——相对论。
(10)弗莱明——青霉素。
(11)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2)魏格纳——大陆漂移说。
(13)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巴氏消毒。
(14)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物质镭和钋——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
学家。
(15)伦琴——X 射线。
文化素养(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
1.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
2).《离骚》:作者是屈原/骚体诗
2.散文
1).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道家:老子-《道 德 经》(《老子》)/庄子—《南华真经》(庄子)
3).儒家:孔子/《论语》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
4).墨家:墨子(墨翟)/《墨子》
5).法家:韩非子/《韩非子》/集儒、墨、道、法大成于一体
6).贾谊:《过秦论》/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7).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班固:《汉书》/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
9).司马光:《资治通鉴》/《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10)."三曹":曹操(被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丕/曹植
11).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马说》
12).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永州八记》
13).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14)."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3.小说
1).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2).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
3).蒲松龄:《聊斋志异》
4).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4.戏曲
1).关汉卿:《窦娥冤》/元曲四大家之一
2).郑光祖: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离魂》
3).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墙头马上》
4).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汉宫秋》《天净沙秋思》
5).王实甫:《西厢记》
6)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7)孔尚任:《桃花扇》/中国戏曲文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中国近现代文学
1.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且介亭杂文》
2.茅盾: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3.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4.老舍: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
5.曹禺:《雷雨》
6.叶圣陶:教育家/《稻草人》-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
7.冰心:儿童文学家/《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8.郭沫若:《女神》/《屈原》
9.林语堂:《京华烟云》
10.陈忠实:《白鹿原》
11.钱钟书:《围城》
12.戴望舒:雨巷诗人
13.沈从文:《边城》
14.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15.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红高粱》
(三)世界文学
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2.但丁:与莎士比亚、歌德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学巨匠/《神曲》
3.雨果:《巴黎圣母院》
4.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片小说巨匠
5.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6.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假如生活欺你》
7.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复活》
8.契诃夫:《变色龙》《套中人》
9.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10.海明威:诺贝尔奖获得者/《老人与海》
10逻辑推理(朴素逻辑)
1.单纯对应问题
两类要素之间不涉及长短、高矮、大小等的比较,根据要求找其匹配关系,此类题一般采用代入排除法的方式直接作答。
2.顺序对应问题
①位置排序型:对若干对象进行直线排列,并且对其中某些对象的位置进行了限定,要求针对题干进行正确的排序。
②比较排序型:材料给出了部分对象之间的次序(高矮胖瘦或高低大小或时间先后等)信息作为约束,要求依据这些信息对题干所给对象进行排序。
11信息处理能力
处理能力:word之文本选取
对我区的内容进行我时,一定要遵循“先选后做”的原则。根据选取范围不同,选取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笔试还应考查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原理,保教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按学段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通常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幼儿园),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小学),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中学);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
小学科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一共有26小题。
1.单项选择题(20小题40分)。
2.简答题(3小题30分)。
3.材料分析题(2小题40分)。
4.教学设计题(选一道小题,40分)
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主要考以下内容:
职业理念:占比15%;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法律法规:占比10%;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占比15%;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文化素养:占比12%;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
基本能力:占比48%;题型分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
免费领取教师资格学习资料、知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