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资格证填空题试题

feion1992024-07-24  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新生入园时,幼儿园要进行

A.幼儿知识与能力测评

B.幼儿智力

C.幼儿家长测评

D.幼儿健康检查

参考答案:D

2.幼儿通过塑造角色表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是

A.角色游戏

B.结构游戏

C.智力游戏

D.表演游戏

参考答案:D

3.在科学活动《奇妙的气味》中,教师准备了分别装有水、食醋、酱油等液体的瓶子,请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幼儿在活动中使用了什么方法?

A.实验

B.参观

C.观察

D.讲述

易师考

讲述法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不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C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课程四要素的是

A课程设计

B.课程目标

C.课程组织与实施

D.课程内容

参考答案:A

5.妈妈带3岁的岳岳在外度假。阿姨打来电话问:“你们在哪里玩?”岳岳说:“我们在这里玩。”这反映了岳岳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A.具体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刻板性

参考答案:C

6.“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的提出者是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张宗麟

参考答案:C

7.保护幼儿听觉器官的正确做法是

A.引导幼儿遇到噪音时捂耳、张嘴

B.经常帮助幼儿掏耳、去耳屎

C.要求幼儿捏住鼻翼两侧擤鼻涕

D.经常让幼儿用耳机听音乐,故事

参考答案:A

8.小明搭房子时缺一块长条积木,他发现苗苗手里有一块,就直接过去抢。小明的这种行为属于

A.工具性攻击

B.言语性攻击

C.生理性攻击

D.敌意性攻击

参考答案:A

9.毛毛第一次看到骆驼时惊呼道:“快看,大马背上长东西了。"按皮亚杰的理论,毛毛的反应可以用下列哪个概念解释?

A.平衡

B.同化

C.顺应

D.守恒

参考答案:B

10. 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有权威的人决定的,不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改变。这说明儿童的道德认知处于()

A. 习俗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前道德阶段

D.自律道德阶段

参考答案: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题干】教师应当如何对待不同气质的幼儿?请举例说明。

【答案】(1)对胆汁质的幼儿,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幼儿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2)对多血质的幼儿,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3)对粘液质的幼儿,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4)对抑郁质的幼儿,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12.【题干】体育活动中与活动后,教师分别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幼儿的活动量是否合适。

【答案】体育活动中与活动后,教师分别可以从幼儿面色、汗量、心率、呼吸状态、动作质量、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判断幼儿的活动量是否适切,具体内容为:

(1)若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幼儿满头大汗面色红润呼吸急促,这说明幼儿的活动量较大,教师应适时调整;

(2)一般认为,学前儿童在体育活动时的平均脉搏为140次/分左右为适当,活动前的心率与活动后的心率之差不应超过50次。

(3)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呼吸显得急促但仍较有规律,这表明此时的活动量较大但仍然合适,只是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不宜长。如果发现幼儿呼吸急促并且有些紊乱出现了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这就说明活动量过大了,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

(4)最后,教师还应观察幼儿活动中的动作质量是否标准,以及活动中和活动后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综上所述,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各方面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活动量。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3.【题干】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答案】教育幼儿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幼儿个体,科学地因人施教,又要了解与幼儿发展相关的环境的各种因素,还要促进它们相互沟通,形成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合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如下专业能力。

(1)观察力: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教师观察是形成幼儿教育观点的基础;教师观察是提供真实具体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观察是深入理解幼儿的手段;教师观察是幼儿教育的有效评估方法。因此,观察力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2)沟通能力:如教师与幼儿沟通,具体可分为非语言沟通和语言的沟通。非语言沟通包括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流、看着幼儿的眼睛倾听他们说话的态度等等;在语言的沟通中,教师与幼儿语言沟通应该掌握的几种技能:引发交谈的技能;倾听的技能;扩展谈话的技能;面向全体、注意差异、有针对的谈话技能和结束交谈的技能,再如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幼儿教师首先应了解家长,掌握与家长交流的技巧,沟通要以教师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此外,幼儿教师还应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等。感为动力,以理解、接纳、开放的态度为基础。

(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合理的分组应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除合理的分组外,教师还应具备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

(4)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和材料设施,创造性地使用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为幼儿创设活动化的物质环境,还要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创造良好的班风。

(5)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教师要能够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科学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有效保护幼儿并及时处理幼儿常见的意外事故。

(6)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指导能力: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支持和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等,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和满足。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7)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教师需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宜的指导,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上述多种专业能力。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4.材料:

教师为幼儿制作了一个玩其灶(见右图),投放了羽毛,棉花。小木棒,乒乓球等。不同材质的物品和扇子,让幼儿猜测哪些物品能被风吹起来并进行验证。小牛猜想羽毛和棉花能飞起来,就开始扇风。结果发现他们确实能飞起来,他使的劲大了,发现乒乓球也飞起来了。一直旁观的小雷惊讶地说:“原来用劲儿扇乒乓球也能飞起来呀!”

问题:

【题干】游戏中小牛、小雷都在学习吗(4分)?请分别说明理由。(16分)

【答案】(1)游戏中的小牛和小雷都在进行科学学习,经过此次“玩具灶”的游戏,二者均获得了发展。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材料中的小牛和小雷通过扇风验证了不仅羽毛和棉花能飞起来,乒乓球也能飞起来,在猜想与探究中发现了风的大小与物品起飞的关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指出科学探究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材料中的小牛和小雷正是在探究中进行科学学习,在教师提出“哪些物品能被风吹起来?”的问题后,幼儿思考猜测,并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发现扇风的劲越大,物品越能够被吹起来的科学现象。综上所述,该教师投放了适合幼儿具体形象式思维特点的材料,设计了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玩具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在此过程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帮助了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5.材料:

在某幼儿园大班的家长座谈会上,家长们纷纷提出孩子快上小学了,幼儿园应减少游戏时间,增加算术、识字等教学内容,以便于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问题:

(1)【题干】请根据上述说法,分析家长观念中存在的问题。(10分)

【答案】材料中家长要求在大班阶段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增加算数、识字等教学内容以提前适应小学生活,家长的这种要求是种错误育儿观的表现,该行为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要求幼儿园提前开展小学化教学,危害深远。家长观念中存在的间题如下:

①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对幼儿的发展认识不足,忽略了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学习特点。材料中为了更好升入小学,家长要求幼儿园提前开展小学化教育是在不了解幼儿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

②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认识不是。日常幼儿园和家长沟通不到位,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认识不足。

③忽视了幼小衔接工作的整体性而非单项性指导思想。幼小衔接工作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作,而不是单一的智育发展。

④忽视了幼小衔接工作应是培养幼儿入学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指导思想。材料中家长的观念是典型的小学化倾向。

(2)【题干】请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10分)

【答案】针对家长的错误观念,幼儿园教师应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幼儿的发展,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如下:

①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要大力宣传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使家长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以及小学化倾向给幼儿发展带来的危害。

②定期开展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家园合作方式,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幼儿园要向家长传授保教幼儿的基本知识,帮助家长正确教养孩子,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顺应幼儿的发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③密切家园合作。在幼小衔接工作上,鼓励家长全方位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帮助幼儿在生活上学会适应未来的生活,学习上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可以交给家长一些方法,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在家中开始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如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等,从生活上做好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准备。

⑤支持家长们之间交流教育经验。幼儿园可以定期通过召开些座谈会,在传递科学幼小衔接教育观的基础上,鼓励做得好的、有经验的家长相互分享经验,共同提升,一起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有1小题,30分)

16.幼儿园准备组织一次春游,大一班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说要去这里玩,有的说要去那里玩;有的说坐地铁去,有的说还是乘汽车好;有的在谈论自己要带什么美食…陈老师想,既然小朋友有这么多问题,那么是否可以生成一个教育活动,带着小朋友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呢?

要求:

【题干】请帮助陈老师设计一个“我们要去春游了”的教育活动写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答案】一、大班社会活动:一起去春游固

活动目标:

1)了解外出春游途中的注意事项,知道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地铁。

2)能够说出正确的乘坐地铁流程,学会乘坐地铁。

3)感受外出春游的喜悦心情,养成事前做好准备工作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物质准备:春游地铁路线图、地铁卡若干、故事《糊涂的小兔兔》,音乐《一起去郊游》模拟地铁站场景图。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已有过乘坐公共交通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一起去郊游》

1:教师播放音乐《一起去郊游》,在音乐中带领幼儿开展音乐表演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师:春天来啦,花开了,小鸟飞回来了,正是春游的季节!播放音乐)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起去郊游……

(二)倾听故事,了解关于春游前的准备工作,学习提前做好规划。

1.教师有感情讲述故事《糊涂的兔兔》,兔兔家在春天里准备了一场春游,结果前一天晚上兔兔太高兴了以至于什么准备工作都没有做,结果第二天去春游途中真是一路囧途啊……提问:为什么兔兔找不到要去春游的公园?说说你们听完故事后的想法。(幼儿自由思考讨论)

2.幼儿通过故事了解到事前准备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做好春游前的准备工作。提问:明天我们也要去春游了,我们都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幼儿结合经验自由讨论作答)教师小结:我们需要提前做好规划,明确春游路线,准备好衣服、食品、做好防晒,了解安全注意事项……

(三)学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地铁

1.教师出示春游路线图和地铁卡,请幼儿观察路线图和地铁卡,学习如何乘坐地铁,以及在乘坐公共交通时的注意事项。

提问:

①地铁卡长什么样子?(教师出示地铁卡,幼儿观察)

②有人做过地铁吗?(幼儿分享经验)

③知道坐地铁时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要坐定在座位上,不能随便乱跑,不能倚靠地铁门等)

2.教师邀请幼儿模拟演练乘坐地铁,并请其他小朋友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说出乘坐地铁的流程(扫健康码—安检—刷卡—进站—等车—乘坐)。

(四)情境游戏——乘坐地铁教师出示模拟地铁站情景图,创设乘坐地铁的游戏情境,请幼儿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模拟游戏乘坐地铁,在游戏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四、活动延伸请幼儿去图书角查阅更过关于外出春游时的注意事项,为明日外出春游提前做好规划。

A.学习

B.游戏

C.运动

D.玩耍

2.一般来说,质化研究更多倾向于采用( ),目的在于探明儿童的动态发展过程。

A.横向研究设计

B.纵向研究设计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3.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是( )把人的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前运算智慧阶段、具体运算智慧阶段、形式运算智慧阶段四个阶段。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达维多夫

4.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心理学家是通过( )实验来测量的。

A.点红实验

B.双生子爬楼梯

C.视觉悬崖

D.三山实验

5.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这是指的( )品质。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6.主体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称为( )。

A.条件反射

B.定向反射

C.习惯化

D.去习惯化

7.皮亚杰用( )实验来形象的说明学前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A.三山实验

B.视觉悬崖

C.延迟满足

D.守恒实验

8.3岁的蛋蛋看到做饭的妈妈被溅起的油烫了一下,发出痛苦的呻吟,赶快跑过去用关切的眼神看着妈妈,一边还用小嘴在妈妈烫伤的地方吹,这种行为是( )。

A.自我意识情绪

B.自觉反应

C.移情反应

D.诱发情绪反应

9.爱因斯沃斯测量出的依恋的三种类型中,( )在儿童中所占比例最多。

A.焦虑回避型

B.安全依恋型

C.焦虑反抗型

D.被动退缩型

10.常常被形象地称为“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称为( )。

A.观点采择

B.心理理论

C.移情

D.社会学习

【参考答案】

1.B 2.B 3.B 4.C 5.C 6.A 7.A 8.C 9.B 10.A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

D.教育

2.3岁左右的幼儿其行为很容易受自己( )。

A.想象的影响

B.思维的影响

C.语言的影响

D.情绪的影响

3.儿童主动、及时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或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个活动中去,这是(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转移

4.“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情境的“一点红”和“鹤”,之所以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经验

D.感受性

5.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是( )。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意义记忆

6.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儿童思维

7.在整个幼儿期,( )是孩子使用的句型中最基本的句型。

A.单词句

B.电报式句子

C.简单陈述句

D.复合句

8.新生入园,班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这是情绪的( )。 A.动机作用

B.组织作用

C.信号作用

D.感染作用

9.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与幼儿一生的个性发展( )。

A.没有关系

B.有一些关系

C.有很大的关系

D.有时有关系,有时无关系

10.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 )。

A.掌握美术活动的技能技巧

B.画得更像、更好

C.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D.拓展绘画能力

【参考答案】

1.B 2.D 3.D 4.B 5.D 6.B 7.C 8.D 9.C 10.C

1.偶发记忆现象

2.再造想象

3.注意的转移能力

4.移情

5.自尊

二、填空题

6.儿童发展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注意作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其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监督功能。

8.儿童早期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国师幼关系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道德心理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由于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2.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是( )。

A.生理发展

B.认知发展

C.社会性发展

D.文化性发展

13.父母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途径是( )。

A.知觉

B.嗅觉

C.味觉

D.触觉

14.当我们说到“天安门”时,虽然天安门不在眼前,但我们的头脑中会出现天安门的形象,这属于( )。

A.想象

B.表象

C.感觉

D.思维

15.( )是指儿童通过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

A.社会参照

B.表情识别

C.移情

D.依恋

16.儿童最初的思维是( )。

A.以直接思维为主

B.以具体思维为主

C.以逻辑思维为主

D.以抽象思维为主

17.( )是伴随道德认知产生的,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践行

D.道德行为

18.同一时间能把握的对象数量称为( )。

A.注意的时间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转移能力

19.游戏时,一个幼儿尽管拥有游戏所需的玩具材料,但如果同伴拒绝与其共同游戏他会很不快乐。这是因为他们的( )没有得到满足。

A.生理需要

B.安全和保障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交往和友爱的需要

20.( )是个体最早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格

21.在整个幼儿期,( )是孩子使用的句型中最基本的句型。

A.单词句

B.电报式句子

C.简单陈述句

D.复合句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偶发记忆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起出现的其他东西。

2.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非语言如图画等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3.注意的转移能力: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4.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5.自尊:是一个个体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二、填空题

6.发展的基础性、发展的递进性、发展的易感性

7.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8.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互惠关系的形成期

9.严厉型、灌输型、开放学习型、民主型

10.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1.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三、选择题

12.A 13.D 14.B 15.B 16.A 17.B 18.C 19.D 20.B 21.C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2.无意注意

3.观察

4.机械记忆

5.直观行动思维

二、填空题

6.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选择题

9.3~6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儿童思维

10.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的长短指的是(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选择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广度

11.( )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A.感知觉

B.注意

C.思维

D.想象

12.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 )。

A.以有意记忆为主

B.以词语逻辑记忆为主

C.以无意记忆为主

D.以意义记忆为主

13.在掌握概念上,幼儿总是( )。

A.先掌握空间概念,后掌握实物概念

B.先掌握数概念,后掌握实物概念

C.先掌握实物概念,后掌握数概念

D.先掌握科学概念,后掌握数概念

14.中班幼儿爱告状是孩子( )发展的表现。

A.美感

B.理智感

C.内疚感

D.道德感

15.游戏时,一个幼儿尽管拥有游戏所需要的玩具材料,但如果同伴拒绝与其共同游戏,他会很不快乐。这是因为他的( )没有得到满足。

A.生理需要

B.安全和保障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交往和友爱的需要

16.( )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A.个性

B.性格

C.气质

D.能力

17.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

A.不存在性别的差异,也没有年龄的差异

B.不存在性别的差异,但有年龄的差异

C.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D.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太明显

18.幼儿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 )。

A.成为音乐人才打基础

B.掌握音乐活动的技能技巧

C.唱得更好,跳得更美

D.自由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某一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

4.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

5.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二、填空题

6.好学好问、抽象能力开始萌芽、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7.问题言语、游戏言语

8.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感染作用

三、选择题

9.B 10.A 11.A 12.C 13.C 14.D 15.D 16.C 17.B 18.D

一、选择题

1.儿童发展学家普遍认为,( )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

A.神经纤维髓鞘化的形成

B.抽象性开始发展

C.随意性开始发展

D.言语的获得

2.儿童发展正式成为科学是从1882年普莱尔的( )出版算起的。

A.《儿童心理》

B.《儿童与世界》

C.《一个婴儿的传略》

D.《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

3.儿童发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测量法

4.(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A.身体的发育

B.心理的发展

C.社会化发展

D.文化的发展

5.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比如老师一边弹琴,一边要注意班上的孩子,这是指的( )品质。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6.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为注意范围。这是指的( )品质。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7.研究发现,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不遗忘

D.起伏不定

8.( )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人或物)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A.生气

B.伤心

C.高兴

D.害怕

9.儿童早期依恋的测量方法是( )。

A.两难故事法

B.对偶故事法

C.社会测量技术

D.陌生情境技术

10.3岁以后,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明显增加,( )主要就是对3岁以后的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研究。

A.视觉悬崖

B.糖果实验

C.延迟满足实验

D.守恒实验

参考答案:

1.D 2.A 3.A 4.A 5.B 6.D 7.A 8.B 9.D 10.C

一、填空(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填错、不填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中,__________是主导性的要素。

2.现代社会中“拔苗助长”的教育案例很多,它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规律。

3.历史上教育制度发展大体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4.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模式主要有专制型、__________、民主型。

5.教学大纲又称__________,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6.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________、系统化与具体化。

7.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的成败经验。

8.________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9.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________。

10.课堂的三大要素是学生、学习过程和________,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打“√”或“×”。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是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本能的无意识模仿。( )

2.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属于实用主义教育流派。( )

3.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 )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学生平均发展。( )

5.老师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

6.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气质、注意、个性心理特征。( )

7.条件反射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

8.首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

9.维果斯基提出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

10.一名儿童上课吃零食被惩罚,另一名正在准备吃零食的儿童看到了,把自己准备吃的零食收起来。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学习现象,被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 )

三、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个体身心发展

2.课程

3.诊断性评价

4.性格

5.学习动机

四、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答案

1、填空题

1.教育者 2.顺序性 3.非制度化教育 4.放任型 5.学科课程标准 6.抽象与概括 7.个体自身行为 8.学习迁移 9.陈述性知识 10.学习情境

2、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3、名词解释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小编就说到这里了,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12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