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A.《论语》B.《大学》C.《孟子》D.《学记》 2.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是在() A.1908年 B.1912年 C.1922年 D.1931年 3.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必然有教育现象,这说明了() A.教育的历史性 B.教育的阶级性 C.教育的永恒性 D.教育的继承性 4.上好课的前提是() A.目的明确 B.备好课 C.选择好教学方法 D.了解学生 5.教学的中心任务是() A.发展学生智力 B.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 C.培养学生品德 D.塑造学生个性 6.课外校外教育中具有普通性的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7.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D.社会效率论思想 8.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教育学生学好功课 B.组织培养班集体 C.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了解和研究学生 9."春风化雨",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定法 10.初中生生理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 A.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B.脑重增加 C.心脏增大 D.性成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 1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与"泛智"教育思想是______所提出的主要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是______的著名教育主张。 13.赫尔巴特对教育学有很大贡献,他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______,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______,并提出了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阶段教学"。 14.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______形式编定的有关______的指导性文件。 15."壬戌学制"颁布于______年,又称六三三制,是以______学制为蓝本而制定的。 1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17.学生是______中的人。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______。 18.庠、______和______等是我国奴隶社会所设立的学校。 19.从"人性善"的观点强调教育重要性的代表人物是____;从"人性恶"的观点重视教育作用的代表人物是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区别在哪里? 21.德育的内容是什么? 2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23.什么是"分组教学"?意义何在?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论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6.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下列哪一项()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7.一个人在旅游的过程中,既想多观光风景、游玩,又害怕多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下列哪一项()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28.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正义感 29.马斯洛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A."自我" B."自我实现"理论 C.学习理论D.无意识理论 30.一个人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待人诚实,乐于奉献。表现出他性格的()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志特征 3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存在()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相互影响关系 D.不相关关系 32.动机产生的条件是() A.内在需要 B.外在刺激诱因 C.兴趣和爱好 D.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 33.有的颜色可以引起温觉或冷觉,而有的颜色带有接近感和深远感。这是感觉的() A.明适应或暗适应 B.对比特性作用 C.联觉作用 D.补偿作用 34.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一种倾向是() A.主导动机 B.社会需要 C.直接兴趣 D.间接兴趣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______对______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36.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人脑中______出该事物的形象,称之为记忆表象,简称______。 37.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______,从而______实现预定目的。 38.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是______、了解问题、分析诊断、______和结束咨询。 39.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______范畴,能力属于______范畴。 40.气质的类型差异表现为______、多血质、______和抑郁质。 41.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有:操作定向阶段、______、操作的整合阶段和______。 42.动机的三个功能是______、______和激励功能。 43.技能的特点包括:一是______得来的,有别于本能行为;二是一种______,区别于知识;三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主动。 七、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5.情绪、情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6.注意的基本品质有哪些? 47.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高原现象?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48.怎样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老师穿了一套新衣服,课前一进班级,所有学生的眼光都盯着老师。有几个淘气的男同学就凑在一起,用调侃的语调大声喊道:“老师,我爱你。”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露出羞涩的神情B.严厉地批评他们C.微笑着说:“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爱你们。”D.不予理睬,开始上课2.下列关于教师职业责任的发展趋势,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达程度越高,教师职业的劳动越复杂,所负担的责任就越大,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就越重要.B.教师的职业责任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C.教师的职业责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D.教师的职业责任发展趋于单一专业化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根本区别在于( )。A.东西方文化的差异B.全面发展的阶级属性C.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D.全面发展的公益属性4.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 )。A.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B.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C.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D.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5.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 )。A.先进的社会制度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脑体结合D.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6.教育法律权利的表现形式不包括( )。A.行为权 B.要求权 C.请求权 D.申诉权7.教育法律义务的表现形式包括( )。①不作为 ②积极作为 ③接受国家强制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猎考网解析:1.C【解析】C项,老师对这次偶发事件的处理既是对学生的宽容和教化,又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故本题选C。2.D【解析】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故本题选D。3.C【解析】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脱离不开社会实践。故本题选C。4.D【解析】教师是教育观念变革的排头兵,是教育实践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是良好的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故本题选D。5.D【解析】根据马克思对人全面发展的论断可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故本题选D。6.D【解析】教育法律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它通常包括以下表现形式:行为权、要求权、请求权。故本题选D。推荐阅读:教资考试试题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习题课上,徐老师正和同学们讨论怎么写“最喜爱的一种玩具”,丁丁坐在教室最后排,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玩着手里的变形金刚。徐老师发现丁丁在开小差,就走到了他座位旁边,把变形金刚拿了过来,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要写最爱的一种玩具,必须会玩那种玩具,并且把玩的过程说清楚,写清楚,下面请丁丁说一说变形金刚怎么玩?”丁丁立刻认真地跟大家讲了起来。 问题:(1)试评析徐老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做法。 (2)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老师可以使用哪种教学策略? [答案要点] (1)徐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学机智.正确运用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并且促进了课堂的有序进行。首先,徐老师通过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实现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用一种温和亲切又不失机智的方式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 其次,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让丁丁参与进来,以纠正其问题行为,并维护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2)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教师要减少和控制问题行为,确保课堂活动有序而有效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着手: 首先,运用先人为主策略,从而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这一点可以通过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等方式进行。 其次,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这一策略的运用一是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二是选择有效方法。 最后,运用行为矫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