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传授知识、教给学习方法 B.严格要求学生C.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D.教学要民主2.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 )。A.学生的原有知识 B.学生的特点C.学生学习的教材 D.学生的努力程度3.成功归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 )时,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A.能力 B.努力C.运气 D.任务难度4.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我们将运气归为( )。A.内部、稳定、可控 B.外部、不稳定、不可控C.内部、不稳定、不可控 D.外部、稳定、可控5.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6.“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启发性原则7.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8.从知识的来源分类来看,小黄通过参加访谈、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知识属于( )。A.直接经验知识 B.间接经验知识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9.小新学习了1元等于10角,1厘米等于10毫米之后,推算1分钟等于10秒,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10.根据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若学习了30分钟,刚好记住材料,要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则需要继续学习( )。A.10分钟 B.15分钟C.30分钟 D.45分钟【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具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故本题选C。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指资质,“施”指施加,“教”指教育。这里的“材”更强调学生的特点。故本题选B。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败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故本题选B。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运气属于不稳定、外部、不可控的维度。故本题选B。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现代化。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故本题选D。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后要及时复习、练习,强调巩固复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故本题选B。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关系、政治制度、人口状况也会影响教育的发展,但究其根本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故本题选C。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类型。从知识的来源分类,可将知识分为直接经验知识和间接经验知识。故排除C、D选项。所谓直接经验的知识,是指从实践直接得来的知识;所谓间接经验的知识,是指前人和外人的知识,来自书本知识。题干中小黄是通过“访谈、实地调查”等实践形式获得的知识,属于直接经验知识。故本题选A。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类型。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小新是学完之后再推算1分钟等于10秒,属于顺向迁移;但是推算错了,属于负迁移。所以是顺向负迁移。故本题选B。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学习程度以150%为佳。所以在本题中,学习45分钟为最佳,已经学了30分钟,需继续学习15分钟。故本题选B。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模拟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同时祝愿各位考生都能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一、填空(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填错、不填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中,__________是主导性的要素。
2.现代社会中“拔苗助长”的教育案例很多,它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规律。
3.历史上教育制度发展大体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4.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模式主要有专制型、__________、民主型。
5.教学大纲又称__________,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6.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________、系统化与具体化。
7.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的成败经验。
8.________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9.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________。
10.课堂的三大要素是学生、学习过程和________,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打“√”或“×”。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是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本能的无意识模仿。( )
2.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属于实用主义教育流派。( )
3.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 )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学生平均发展。( )
5.老师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
6.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气质、注意、个性心理特征。( )
7.条件反射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
8.首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
9.维果斯基提出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
10.一名儿童上课吃零食被惩罚,另一名正在准备吃零食的儿童看到了,把自己准备吃的零食收起来。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学习现象,被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 )
三、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个体身心发展
2.课程
3.诊断性评价
4.性格
5.学习动机
四、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答案
1、填空题
1.教育者 2.顺序性 3.非制度化教育 4.放任型 5.学科课程标准 6.抽象与概括 7.个体自身行为 8.学习迁移 9.陈述性知识 10.学习情境
2、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3、名词解释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小编就说到这里了,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小学综合素质 2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4 分,共 42 分)30.材料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 Z 和学生 C 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万老师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 Z同学也看到了老师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万老师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万老师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像恨不得把对方给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两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万老师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万老师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他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 20 分钟的时间。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谈谈你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14分)31.材料小王大学毕业后到某市郊区的一所小学任教。校长根据她来校后的工作表现,第二学期就让她担任了班主任。但她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常常利用学校活动和班级活动,向学校申请一些不必要的经费。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也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搞好班级工作和提高学生素质上,而是利用班主任的便利条件,常常借调换座位、配班干部、评“三好学生”等机会向家长讨要好处,在师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32.材料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 年 10 月 28 日)
(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4 分)
(2)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10 分)
三、写作题(5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一天,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 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根据上面文字所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 字。
30.【参考答案】材料中万老师的做法启示我们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是发展的人。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首先,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人”来开展教育。在材料中,当两位同学发生争执时,万老师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己解决冲突,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发生争执,万老师没有侮辱、讽刺学生,而是给予适当的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启示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总之,万老师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31.【参考答案】王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要求。首先,王老师的做法违反了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材料中,小王老师经常申请不必要的经费,还常以换座位、评“三好学生”等理由向家长讨要好处,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要求。其次,王老师的做法违反了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志存高远,勤恳敬业,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小王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搞好班级工作和提高学生素质上,而是利用班主任的便利条件谋取私利,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要求。综上所述,王老师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应对其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32.【参考答案】(1)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意思对即可)(2)文章②~④段,第②段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点出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作品;继而第③段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第④段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