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备考,一个是考试。备考主要的部分是备课,考试主要分为结构化、试讲、答辩三个环节。最重要的也是莫过如试讲。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学教师资格常见面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
1.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最崇拜的教育家是素有英语教育界泰斗之称的——张道真。我之所以崇拜他,原因有三。
第一高尚的人格魅力。76岁高龄的张道真教授,在国内外英语教育界享有盛誉。他把毕生的经历都献身于教育并研究教育,正是他带领着我们走着英语教育改革的每一个步伐。
第二科学、实用的英语教学方法。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态。而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三严谨治学的思想前瞻性。张教授提倡考试要改革,听说与读写,二者并举,甚至听说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思想深邃的张道真教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思想,征服了我,我要秉承他老人家的思想和态度,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之路上,默默奋斗,勇敢向前,创造英语教学的辉煌,是我学习的榜样!
2.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的教学法是我赞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跟学生解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用得好了,用得恰当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3.为什么学生会偏科?
【参考答案】: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我着重从以下三点来分析,第一兴趣,第二环境,第三老师。如果具体分析,第一兴趣,学生因为兴趣爱好不同容易出现偏科现象;第二是环境,低年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的科目会影响自己对某学科的偏好。第三老师,部分学生因为某科老师而出现偏科现象。当然也会有其他因素。回答完毕。
4.做好一名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做一名好老师除了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之外,老师拥有开朗的个性,良好的品德,比较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
5.有人说在教学中如果拥有创新能力,就不必在乎理论基础,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有人说在教学中如果拥有创新能力,就不必在乎理论基础”这句话过于肯定教师的创新能力,否定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所以我是不赞成的。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中肯定教师应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勇于探索创新,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坚持的。
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对于教师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即教师应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知识、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以及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潜心专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如果我将来走上了教师岗位,我会通过看书、请教同事,跟学生交流等各种方式来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己,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
1.注意称呼的使用
面试中恰当的称呼会增强对方的好感,在面试中称呼“各位考官”比“各位老师”或者“各位领导”要合适很多。
2.提问要掌握技巧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很有可能没听清题目或者其他原因需要向考官提问,这时一定要注意有礼貌的提问,在考官回答时不要打断考官,虚心请教。
3.说明问题要恰当解释
解释是向有关方面或对象说明某事的含义、原因或理由等等。在对具体问题给出解释时,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恰当性和真实性。
4.提升语言的逻辑性
面试就是考官和考生进行交流的一个过程,考生在说话时语言要简洁、精炼、流利和清晰。
5.加强语言的说服力
考生在让考官信服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举例的方法来使自己的论据更为充分,更让考官赞同。
6.切勿使用禁忌语
在面试中,考生一定要切忌不可随意使用平时说话的口头语,或某些敏感词汇。
【1元】知识点快记手册
科目一(1-2)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
选项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顺序性是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题干中并未体现顺序定向的特点。故排除A。
选项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规律的,阶段性是指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特征,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要分阶段教育,不同阶段不能搞一刀切。题干中父母面对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阶段性。
选项C,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选项D,学生具有独特性,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为每个学生的文化经验、生活背景、个性特征不同所以学生具有差异性。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选B。
科目二(3-10)
3.【答案】B。解析:选项A,因材施教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其次还应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选项B,启发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选项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的是教学要以学习基础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不能太过于死板,活学活用,并且坚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选项D,巩固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教学过程中贯彻此原则的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形式要多样化。复习的原则要求即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进行教学,以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
题干中老师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告诉学生不要问那么多,只要记住这个答案就可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而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的要求,故选择选项B。
4.【答案】A。解析:选项A,讲述法指的是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又分为科学性讲述和艺术性讲述。
选项B,讲读法指的是教师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讲、读、练、思相结合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用于语文、外语教学中,也可用于数理化学科教学。
选项C,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选项D,讲解法指的是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自然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多。
题干中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来传授知识,符合讲述法的定义,故选择选项A。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理论流派对应的代表人物。
选项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选项B,社会本位课程论注重社会功能性知识,即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社会本位课程论有两种变式,一是“社会适用”型,二是“社会重塑”型。与题意不符,不选。
选项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以杜威认为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选项D,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该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他们强调,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因此,人本主义课程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
B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分类。
选项A,根据内容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选项B,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或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选项C,根据组织方式,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选项D,根据课程任务,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故此项不选。
ACD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B。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的种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后来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对先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影响为逆向迁移。故排除A、B选项。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题干中后学习的内容“深化”了先前的学习内容,属于正迁移。C项排除。
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A项,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运动、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B项,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依次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性程度可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
C项,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D项,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题干中,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应用题属于智慧技能分类中的高级规则(解决问题),故本题选择B项。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选项A,经典性条件反射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强调先有刺激再有反应,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B,联结反应由桑代克提出,强调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C,操作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强调先有反应后有刺激。题干中小杰先主动回答问题是“反应”,后有老师的表扬是“刺激/强化”,接受多次强化之后逐渐养成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这体现的心理机制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故C项说法正确。
选项D,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
10.【参考答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相关试题: 2022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9月29日】
2021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已经结束,根据考生回忆,现将综合素质答案整理如下,仅供大家参考,以实际为准。
1.答案:D。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答案:D。不恰当,漠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答案:C。忽视了学习效果的提升
4.答案:D。注重学习体验
5.答案:C。向有关部分检举或控告
6.答案:D。审定
7.答案:B。不正确,杨盼有接受教育的能力
8.答案:B。8年
9.答案:A。永远丧失教师资格
10.答案:C。有合格的教师
11.答案:B。学校应给予教师适当补偿
12.答案:A。无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
13.答案:A。权欲性错误
14.答案:D。中介性
15.答案:C。由教师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16.答案:B。补偿原则
17.答案:B。麻疹
18.答案:D。多普勒效应
19.答案:B。《天眼论》
20.答案:A。河姆渡文化
21.答案:C。古希腊
22.答案:B。评剧
23.答案:A。
24.答案:A。印象派。
25.答案:B。105
26.答案:A。SUM求和函数
27.答案:C。悬挂缩进
28.答案:C。医生—军人是交叉关系,而青年和干部也是交叉。
29.答案:D。大图形和小图形一样
30.参考分析点∶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3)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虽调帮助、引导。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果程强调合作。
(5)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31.参考分析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知识点∶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身学习
32.参考分析点∶
(1)礼是我国文明的载体,其原因是∶因为礼仪与文明是相统一的,礼仪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礼仪的内涵,没有了礼仪,文明也就无所依附。中华文明延续几干年,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
(2)发展进程是∶发展在文字产生之前,"礼"经夏、殷、周三代沿革,到周公的时代已经比较完善,比如∶孔子遵从的就是周朝的典章礼制。存在意义有∶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礼是把价值观念、制度设计、物质载体统合在一起,并且包含了风俗习惯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传承不仅依靠语言、文字,还依靠礼仪;礼仪是我国文明的载体。
作文题
材料一:汉朝董玉云:“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材料二:齐白石曰三余图。鱼着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