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中)参考答案与解析
【来源于网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②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增加;③T<24℃时,相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T>24℃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2)①结果及变化趋势简洁明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②便于理解数据关系。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变化规律,便于知识挖掘和直观感受信息结果。
22.【参考答案】
(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
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
(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正确答案为D。
(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
①没有认识到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①不正确。
②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②不正确;
③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③不正确;
④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④不正确;
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
(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
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
②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
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到的技能如下:
①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
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
③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参考答案】
(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实验1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2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
(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参考答案】
(1)第一、【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第二、【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
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3.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5、9-6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①加入溶质;②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2020下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语文《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温故知新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并说说景物有什么特点?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出春的清新明朗;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春江水暖,生机勃勃的意境,以此导入新课。【板书: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在聆听、观察画面中理解课文意境。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明确: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3.概括本文的结构特点和各部分内容。
明确:总分总结构。各部分内容分别为:盼春、绘春、赞春。【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三)深入研读
1.阅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小草、果树、风、雨、风筝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绘景物的?结合喜欢的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的“钻”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草破土而出的蓬勃之势写得生动俏皮,展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就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也使文章更加有韵律之美,更细致体现了春草的生机勃勃。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闹”字将蜜蜂人格化,非常贴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出声响,隐含着一片喧闹沸腾,更寓意着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句运用了叠音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叠音体现了声音美和语感美。“在雨里静默着”是将房屋人格化,将蛰伏了一冬的房屋描绘得更富有灵性,装点着烟雨初春的乡村。【板书:修辞手法】
3.小组讨论: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作者还调动了各种感官。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如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调动触觉,让人觉得非常亲切且生活化,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的特点。又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是调动了嗅觉,写出了春风清新的特点。又如作者写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是调动了听觉,这些是春天特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动听的春日交响曲,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板书:调动感官】
4.课文的最后三段,作者是如何赞美的?
明确: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用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形象突出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以此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喜爱赞美】
(四)拓展延伸
举办朗诵比赛,看看谁读得更有感情。
明确: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包括重音、节奏、停顿、语气等方面。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老师总结,作者通过运用多种手法描绘春天,表现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作者描写春天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初中教材中还选有朱自清的哪些作品?请简单介绍一篇。
【参考答案】
初中教材中还选有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篇散文,开头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在回忆往事中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接着抒发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态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腐,后来才转变为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从艺术性来看,这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也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授课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品评文章阅读的语言美的?
【参考答案】
①分析语言美,要重视整体把握。一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二是整体把握文章语言风格和语言美的特色。
②分析语言美,要重视微观解剖,要重视修辞现象。对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要能指认其名称,熟悉其一般性的特点和在文章中显示的特点。例如本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的“钻”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草破土而出的蓬勃之势写得生动俏皮,展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就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也能够让同学们读来体会到韵律之美。
③分析语言美,要重视训练和积累。学语文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品味语言美也是如此。
材料分析题在教资国考笔试中是占分数较多的一个模块,每年都会考察三道题,每道题十四分,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基本能力各考察一道题,基本是比较固定的。考生在答题时主要的问题还是抓不到知识点,即使抓到知识点,得分仍然很低,这主要是由于没有良好的做题习惯和答题格式。接下来通过一道例题为大家分析。例题:接手高一新生两个月后,英语老师刘丽发现,自己所教的两个班,一班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二班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两个班的作业完成情况也有些差距。她反复回顾教学细节,感觉二班学生似乎内向一些,还有几个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为什么会这样呢?刘老师主动找同事交流,语文老师说:“二班的学生内向一些,不过整体基础不错,勤奋的学生不少,如果引导得当,教学效果应该不会比一班差。”数学老师也认可语文老师的说法。刘老师又去了解二班学生的想法。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意见:“老师,您有时在上课时说一班的学生反应比我们快,我们很受打击”; “您上课时经常板着脸,很多同学都怕您,晓军有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因为基础不好,并不是故意跟您对着干”。根据同事和学生的意见,刘老师调整了教育教学策略。她主动参加二班的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在学校举办的元旦晚会上,她还和二班学生一起唱起了英文歌曲。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她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了“英语俱乐部”。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一、分析步骤第一,做材料分析题的三步骤,读题干→分析材料→组织答案第二,读题干,两个作答要求:1.学生观角度,2.分析刘老师的行为第三,学生观的内容“两独一发”,对于记忆不大牢固的考生可以将学生观的内容写在材料旁边。第四,阅读材料材料,分析刘老师的行为具体有哪些,并进行整合。二、题干分析首先,学生找到刘老师的行为“她反复回顾教学细节,感觉二班学生似乎内向一些,还有几个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刘老师主动找同事交流…”,“刘老师又去了解二班学生的想法…”,用语言进行整合:刘老师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而是能够向老师、学生了解情况,对照之前回顾的学生观内容,体现了做到了将学生看成是独立意义的人。其次,“您上课时经常板着脸,很多同学都怕您,晓军有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因为基础不好,并不是故意跟您对着干”,“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她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了英语俱乐部’”。用语言进行整合:刘老师了解到学生不按时作业、调皮并不是真正跟自己作对而是基础不好,能够正确对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老师看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最后,“刘老师调整了教育教学策略…‘英语俱乐部’”,用语言进行整合:刘老师经过了解能够看到一班学生与二班学生的不同,有针对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体现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五,分析答案进行整合,按照总分总的形式。三、答案整合总: 从学生观的角度看,刘老师的教学行为是符合教师职业理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分: 首先,刘老师的行为体现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材料中刘老师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而是能够向老师、学生了解情况,体现了做到了将学生看成是独立意义的人。其次,刘老师的行为体现学生是发展的人。材料中刘老师了解到学生不按时作业、调皮并不是真正跟自己作对而是基础不好,能够正确对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老师看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最后,刘老师的行为体现学生是独特的人。材料中刘老师经过了解能够看到一班学生与二班学生的不同,有针对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体现学生是独特的人。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刘老师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四、注意提醒考生在表达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性强。1、采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关联词。2、分析时采用“知识点+材料”的形式表述,注意材料总结时语言要简练,可是当记忆讲义里的词语。
你好!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一《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一般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这4个知识点出题。只要熟背知识点,再结合材料分析,28分的题至少可得25分。考试无论遇见什么类型的材料,都可以从以下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评价。1.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3.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二)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三)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4.教师职业道德(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