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考试共包括三个考试科目,分别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前两个科目是没有学科区分的,最后的科目三会区分考试科目,并与面试一起进行考试。心理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考试科目:科目一《综合素质》、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与面试一并举行的科目三《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上所述内容就是对于心理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的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考试共包括三个考试科目,分别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报名参加面试。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备课(或活动设计)、试讲(或演示)、答辩(或陈述)等环节进行。遵循《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和《考试大纲(试行)》(面试部分),主要考核申请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学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以上标准。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心理学教资考试考哪些内容如下:
心理健康教资考试包括3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中学)》;科目二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心理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教育学学士学位。心理学专业最早可追随到1900年北京大学开设的心理学本科教育。
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及健全的身心素质,系统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心理学职业伦理规范,具备从事心理学理论研究以及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和规律指导社会心理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在指导下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具备基本的专业写作和交流能力;能在指导下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能胜任有关心理学的初级培训、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各高校可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学科优势、方向特色或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心理学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同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