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三科真题

feion1992024-07-24  1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有三科。分别是《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分析题、课例点评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一、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笔试要求(一)学科知识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3.熟练掌握汉语言基本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遵循初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5.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6.熟悉现行通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7.掌握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二)教学设计1.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2.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3.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已有知识水平,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4.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5.能够把握所选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准确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6.能够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所选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7.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8.了解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9.了解编制教学方案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方案。(三)教学实施1.能够根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2.能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3.能够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4.能够根据初中语文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自读课、活动课),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5.能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反馈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6.能够帮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思。7.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8.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四)教学评价1.能够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等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恰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2.能够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3.能够根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4.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语文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5.能够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能力。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考题回顾【多版本】   1、木兰诗   2.沁园春雪   3.散步   4.陋室铭   5.天净沙秋思   6.《春》仿写比喻句   7.望月   8.范进中举   9.最后一课   10.《陋室铭》   11.石壕吏   12.水调歌头   13.杜甫望岳   14.河中石兽   15.我微笑着走近你   16.我的叔叔于勒   17.行路难   18.苏州园林   19.少年正是读书时   二、考题解析【例如:《行路难》】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三)小结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   以上几点都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希望能够和学生分享,也希望学生能从中受到陶冶和启发。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11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