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无论是哪个学段的考试,都需要考察科目一(综合素质)以及科目二(保教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根据学段选择)两门考试内容,中公教育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二的考点,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链接领取~希望有帮助到您!
科目一考点
科目二考点
在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笔试考试中,共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这四种题型,其中简答题占30分、材料分析占40分,这两项共计占70分,所以在参加考试前,考生一定要熟练掌握这两个题型的相关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资格证考试顺利通过。以下是小编为同学们总结的17个常考知识点,快来一起学习吧~~考点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3.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考点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考点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考点4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考点5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与教师观1.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2. 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考点6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以及相邻学科知识等。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文化知识指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考点7 问卷设计的结构及基本原则(1)问卷的结构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结束语。(2)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第一,将为调查对象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第二,保证问卷的适当性。如研究目的(理由)的充分性;问题对于调查目标适宜性;问题对调查对象的适当性。第三,对于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包括主观障碍(如:畏难情绪、顾虑重重、漫不经心、毫无兴趣)和客观障碍(如: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表达能力的限制、记忆能力的限制、计算能力的限制)。考点8 影响能力(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脑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能力的形成。(2)早期经验的影响早期经验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除与自然素质有关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教育和实践活动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个人勤奋的影响后天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固然起主导作用,但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勤奋,要获取事业成功同样是不可能的。考点9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考点10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3. 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考点11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考点1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2. 德育过程的顺序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 方面的和谐发展。考点13 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1. 导向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3. 知行统一原则及其贯彻要求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4.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考点14 情绪的ABC理论情绪的ABC 理论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或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ABC来自3个英文的首字母。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考点15 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考点16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2)谈话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深入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班主任可以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4)调查访问: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走访学生前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等,了解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经历,深入了解有关背景原因。考点17 组织竞赛型活动的注意事项(1)把取胜看作参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考点。(2)使更多的人有参赛的机会。(3)结合参赛的准备和实践,提高参赛者的心理素质。(4)通过参赛带动班级的日常活动。(5)在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关系。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文化素养部分的考试内容需要考生在日常生活和备考中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对考生的要求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带来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素养考试中外国文学部分的知识点合集,快来看看吧!
法国文学
1、莫里哀,最杰出的喜剧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冒失鬼》、《妇人学堂》、《伪君子》《吝啬鬼》等。
2、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和领袖。
其主要作品有《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3、大仲马:《基 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小仲马:《茶花女》
4、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5、司汤达:《红与黑》
6、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7、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短篇小说之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
8、欧仁·鲍狄埃,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诗人。在巴黎公社失败后,他于1871年6月写下了雄壮宏伟、载入史册的无产阶级的诗歌——《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战斗诗歌。
9、罗曼•罗兰,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德国文学
1、歌德,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青年时期的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向封建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公开挑战。《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它与《荷马史诗》、《神曲》等齐名,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史诗性的的巨著。
2、席勒,18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其代表作《阴谋与爱情》(剧本)是席勒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它直接取材于德国现实,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最优秀作品之一,另有诗歌《欢乐颂》。
3、海涅,诗人,政论家。主要作品有《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俄国(苏联)文学
1、普希金:《自由颂》,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该作品与普希金另外一部农民题材的小说《上尉的女儿》一起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2、果戈里:《钦差大人》, 代表作《死魂灵》。
3、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19世纪杰出的作家。其主要作品《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作者一生创作的总结,突出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罪与罚》标志着作者创作的高峰,为作者赢得了世界声誉。
4、契诃夫,他以擅长剧作短篇小说著称。其主要作品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脖子上的安娜》、《套中人》、《樱桃园》等。
5、屠格涅夫,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中篇小说《木木》。《猎人笔记》描写农奴的悲惨生活,抨击农奴制度,被誉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6、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俄国文坛活动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其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7、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散文《海燕》。
8.阿•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和《毁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其他国家文学
1、但丁,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是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由《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组成。诗人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2、薄伽丘以反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反禁欲主义为主题,创作了《十日谈》。
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
3、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著名代表作《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了脱离实际,敢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堂吉诃德的形象也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卓越的典型人物之一。
4、裴多菲,匈牙利浪漫主义作家。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不仅以诗歌作为战斗武器,而且亲身投入革命斗争,为民族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叙事诗《使徒》、《自由与爱情》。《自由与爱情》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5、易卜生,挪威戏剧家,主要作品有《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20多个剧本。
6、惠特曼,美国伟大诗人,主要作品有《草叶集》。
7、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在文学史上以一个幽默讽刺作家而闻名。其主要作品《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儿童文学《汤姆•索亚历险记》,长篇讽刺小说《镀金时代》。
8、欧·亨利,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一生著有300多篇小说。他的作品常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大都市里小人物的悲欢和“相濡以沫”的友谊,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虚伪无耻、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尤其像《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
9、西奥多·德莱塞,20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真实地描绘美国生活和小资产阶级的迷茫,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欺性。其代表作《嘉利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美国的悲剧》等。
10、海明威,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出现,作品反映了强烈的反战倾向和对未来的迷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等。代表作《老人与海》,描写一个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表现“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与尊严。”
此外,还有意识流文学的代表如奥地利卡夫卡(1883—1924)《变形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按学段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通常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幼儿园),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 :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小学),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中学);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
首先,要梳理清楚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并把握主要的作家和作品。
通过教师的讲解,考生对外国文学的整体脉络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20世纪文学,并且知道各个时代一些考查的重点:
古代文学中的荷马史诗,如荷马史诗的作者相传是盲人荷马,主要包括两部巨作《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古希腊悲剧,有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中世纪文学的代表作家意大利诗人但丁,以及他的代表作品《神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薄伽丘,代表作品《十日谈》;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代表作品是《堂吉诃德》;以及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他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7世纪文学要掌握一个重要作家,法国的莫里哀,以及他的作品《伪君子》和创作原则“三一律”。18世纪文学要掌握英国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和英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还要掌握法国卢梭的代表作,尤其是《爱弥儿》,因为我们参加的是教师资格招聘考试,而《爱弥儿》就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理论著作,所以考生要给予关注;此外还要掌握德国作家歌德及其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外国文学归结为一个节点,因为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时间段的考点比较零散,往往是以单个的作家为主来考查,而且同一时期的作家也不是很多,需要考生区别记忆。
19世纪和20世纪的外国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家作品多、流派纷呈,而且流派之间有相互的承接关系。所以,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可以根据流派的发展脉络,梳理总结相关的作家和作品。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流派发展的脉络: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一脉相承,但是作品中多了一丝批判的意味,二者均盛行于19世纪)——自然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20世纪早期,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侧重表现方式)——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侧重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内心,人的境遇)。
其次,要掌握答题技巧。
外国文学这一部分虽然不像诗歌鉴赏那样有一定的答题模式,但是考生可以通过做题,归纳出一定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答题技巧。比如考查作品的艺术特色,我们就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或内容(是否丰富)、人物(形象塑造的是否典型)、创作手法(是否多样)、语言(的特点是什么)等方面进行分析;再比如让你评析一部作品,我们既可以从这部作品的主题、人物、手法、语言等多方面进行评析,也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进行以点带面的评析。
补充一点,如果我们不太熟悉题目中给到的作品,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作品是谁写的,这个作家属于哪个时期或流派,那么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就可以参照类似的作品进行分析。
再次,要多读多想,善于总结。
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我们不能全凭记忆,更多的是要去阅读和思考。所以,建议考生一定要在空闲的时候多读,要么读作品,要么读一些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述。同时,还要在读的时候多思考和总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有意识地把同类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学起来才不至于枯燥无味,而且也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作品。
最后,语言表述要清晰、有条理。
语言表述的清晰性、条理性非常重要。一是答的内容多,需要考生用清楚流畅的话把自己作答的内容写清楚;二是考官在阅卷的时候,面对那么多冗长的答案,他们很希望审阅到的答案是条理分明、逻辑通顺的。所以,考生一定要在平时加强自己语言表述方面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个时候如果把语言表述的能力提上去了,那对我们的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就是小编对考生备考外国文学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