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人文因素,并且学会分析其变化的主导因素。
2.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农业,知道农业生产随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趋势,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文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我过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从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市场需求
【过渡】一个地区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对于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市场需求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生回答】市场需求大,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市场需求变小,农业生产规模就会变小。
【教师总结】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供求关系会影响农产品价格,价格的变动又会作用于农业生产规模。
2.科技的进步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呈现农业灌溉和温室的具体实例,学生结合实例思考人类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
【学生回答】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改造不适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教师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的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发展和技术改良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荷兰花卉种植业及其变化的案例,学生结合案例思考。
(1)与荷兰相比,图示发展中国家发展花卉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2)促使世界花卉种植业区位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请学生分享。
【师生总结】
(1)发展中国家地价低,劳动力价格低,且面向消费市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进步,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4.经济发展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影响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图3.10《山东高科技园》、图3.11《内蒙古乳业生产基地的场景》、图3.12《三江平原种植的水稻》和图3.13《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的小麦》,学生结合图片思考:经济发展对于农业区位的选择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讨论。
【师生总结】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加之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区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了育种技术的、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使农业机械迅速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教师设问为何我国种桑养蚕从江浙地区迁移到广西?
【学生活动】江浙地区城镇化程度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而广西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价格低。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收集人类改造自然因素,发展的农业生产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一、课堂互动步骤:
第一步:【分组+目标任务+时间控制】
1.分组: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讨论,前后桌每四个人为一组。每组小组长组织讨论。
2.目标任务:
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讨论:第一……第二……第三……
3.时间控制:
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五分钟后我们来看看哪一组讨论的结果面、角度颖?
第二步:【巡视动作+点拨】
第三步:【结束语】
好了,大家都已经讨论的差不多了,现在我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组讨论的结果。
第四步:【回答+点评+归纳】
1.回答:
好,这位同学,他的主要观点是……(复述学生的回答)
另一位同学,他的意见有一些不同……(复述学生的回答)
2.点评:
这位同学回答的角度非常新颖,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非常不错,希望大家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这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他综合考虑了几个方面……,不错,考虑问题非常全面……
3.归纳:
讲解归纳。(禁止直接抛出结论)
第五步:【板书】
二、地图法使用策略
(一)绘图技巧
1.形式简略、美观
线条流畅、简练;色彩鲜明;富于表现力。
2.内容准确,重点突出
明确图上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突出所要表达的主要地理事物和形象。
3.作图迅速
要具有熟练的作图技巧,迅图。
(二)读图步骤
(三)读图策略
1.怎么指图
①动作:指图动作规范、正确;指图动作的快慢得当;指图时教师应站在侧面,并紧贴着墙壁。
②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例如指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指城市指在城市的图例上,指地区先指出它的大致范围,再指在中心位置;指山脉则指出它的走向……)
2.怎么描述
描述语言要与指图动作保持一致;地图的方位要用“东西南北”,而不可随口称作“上下左右”。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河流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知道河流地貌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成因。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各河段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媒体导入。播放纪录片记录片《西藏行》的片段,视频展示了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如此震撼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河流地貌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概念。
【学生回答】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教师总结】河流地貌就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2.河流地貌类型
【教师讲解】流水作用可分为侵蚀和堆积,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弯曲的河流,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1)上游
【教师活动】出示澜沧江上游“V”形河谷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上游河段的地貌有何特征?
【学生回答】河流侵蚀下形成狭窄险峻的河谷。
【教师总结】上游河段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中下游
【教师活动】展示江汉平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中下游河段的地貌特征。
【学生回答】河谷两岸发育形成冲积平原。
【教师总结】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于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3)河口段
【教师活动】展示长江三角洲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河口段的地貌特征。
【学生回答】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教师总结】河口段是指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地势低平,泥沙淤积,组成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3.特殊地貌
【教师活动】展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河曲和牛轭湖景观照片,引导学生分析河曲和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年轻的黄河三角洲》,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黄河三角洲不断发育的原因。
【学生活动】按地理兴趣小组分组讨论5分钟,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总结】河口三角洲地势地平,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黄河含沙量大;入海口为渤海湾,沉积物没有被大规模侵蚀。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根据家乡的河流地貌特征,因地制宜,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下节课分享交流。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