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是小学科目二中考查能力最综合的一类题型。材料分析题由材料和题干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材料提供可供分析的素材——作答的现实依据;题干呈现理论范围,表明大体方向——作答的理论依据。在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笔试中一共有2道材料分析题,每题分值20分,共40分,需要大家把其作为得分的重点题型去掌握。对于材料分析的题目,我们的分析与作答一定要按照五步走。第一步,阅读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类。第二步,判断材料来源。可利用材料明显特征来判断,即关键字。例如出现“班主任”“班会”等可分为班级管理;出现突发事件时,可归为课堂纪律;若出现教育材料当中有“班主任”此明显字眼,可以判断为班级管理类材料分析题;若是一个教育现象,一句名言,有家长等,可归为其他类。第三步,回忆每类相关考点。但要时刻牢记,万能答题——新课改。第四步,材料与考点相结合,寻找采分点。针对采分点,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来进行应对:1.整体分析法即对材料所说的事情进行整体把握,从整体出发,发散思维,找到题目的答题点。这种方法适合题目要求比较宽泛,答案相对主观的题目。2.关键词句分析法抓住材料中的重点词语或语句,从这些重点词语或语句中分析出答题点。这种方法适合材料比较明确或直接地与知识点相联系的题目。比如要求对老师行为进行评价的题目。3.逐一对应法,即逆推法先在头脑当中对材料归属类型的所有考点进行复习,再结合材料,主意对应考点,可对应一条算一条,其他予以排除。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容易漏掉得分点,缺点在于一条条往上靠会比较费时。这种方法适用于一时找不到答题点的题目,但这也是陶陶最推崇的方法,因为这些考点我们可以事先准备。第五步,组织语言,形成答案。注意写法格式,尽量做到总分总结构,并紧密联系材料。
第三章班级管理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考生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节班主任 高频考点提要 1.班主任的角色定位;2.班主任的基本素养;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高频考点速记 一、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三)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是指作为小学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必要的素养。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意识与移惰能力 责任意识是指小学班主任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职责,并能自觉、认真地去履行职责。班主任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对小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三个方面。 移情能力主要是指班主任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理解或欣赏他们的感受。小学班主任要善于体会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不应为儿童的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现在。 (二)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指小学班主任应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把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看作专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不断探究与创新。班主任的学习与探究应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对实践经验的学习与探究以及对小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方面。 (三)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是指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并整合影响班级发展和学生个体成长的诸多教育力量,善于组建团队并在团队中充分施展决断力、控制力、前瞻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 班主任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的学习、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的心理、个体的家庭。 对群体的了解包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了解。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3建立学生档案 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即建立学生的档案。 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一整理一鉴定一保管。 学生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 4.班会活动 班会主要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大类。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1)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一般而言,家庭协调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 (2)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比如班主任可以邀请社区委员会的成员参加班级的一些活动,或聘请他们作为校外辅导员。二是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如少年宫、少年科技站、博物馆、各种业余学校等. 6.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操行评定主要由班主任负责。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汁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工作 (1)先进生的心理特征 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2)先进生的教育 要做好先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后进生工作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运用时应谨慎。 (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2)后进生的教育 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④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1)中等生的特点 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2)对中等生的教育 要做好中等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材料分析题出题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基础、学习指导、班级管理、教学实施和学科教学设计五个章节。班级管理和德育、教学模块考频高,尤其是新课改内容,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建议考生重点关注。材料分析做题步骤1.审题干,确定理论,2.罗列相关理论知识,3.材料与理论知识匹配,4.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材料分析答题套路题型分类1、评析型——评价老师的做法、教育现状(表态度,给评价)关键词:评价、评析、你认为...怎么样、如何看待。出现位置:一般在材料第一问。考察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答案组织:一定要结合材料;2、分析型——为什么、怎么办(启示)等(分析原因,怎么做)关键词:谈谈、说说、如何做。出现位置:一般在材料第二问;考察能力:考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答案组织:答题角度隐含在材料中,要求结合材料务必结合,没有要求灵活作答(解释、意义、原因、好处)。3、识记类——简述关键词:简述、试述、基本要求。出现位置:一般在材料第二问;考察能力:考察记忆能力;答案组织:要求结合材料务必结合,没有要求灵活作答(解释、意义、原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