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答辩题资料

feion1992024-07-24  0

教师资格考试的答辩大多会围绕设计思路、教学实施和教师结构化等题目发问。1.你对《红楼梦》中香菱这个人物怎么看?【参考答案】在《红楼梦》这部长篇巨著中,香菱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原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小姐,却在幼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在《红楼梦》八十回内没有交代香菱的结局,但从她的判词和她所作的诗中,以及众人的言论中不难看出,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这也是大观园众多女子的共同结局。香菱的命运十分悲惨,但曹雪芹在塑造这个人物时,赋予其特别的气韵,显示了对这一人物的钟爱,她仿佛是大观园中一道明丽的色彩,清香怡人。脂砚斋也曾对她有极高的评价:“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由此可见,这位身份地位不高,身世悲凉的女子是何等出众。在香菱向黛玉学诗的情节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的聪敏、悟性高又勤奋等诸多优秀的品质。大观园中众人对香菱的评价也从侧面证明了她的优秀。这样一位女子可怜、可爱、可叹、可敬。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2.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加入名著阅读的内容?【参考答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加入名著阅读部分非常必要,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既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通过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百态,将人性美与悲剧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它深刻的内涵、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将《红楼梦》的部分内容加入初中语文的学习当中,对学生积累文学知识,提升阅读素养,激发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3.你本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设计?【参考答案】我本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并培养学生学习她虚心好学、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原因在于“香菱”是整个故事情节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是理解本文主旨的关键。香菱在这篇课文中是主要人物、线索人物,情节也是围绕她展开,正是香菱学诗、作诗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黛玉的才华、香菱的聪敏与虚心好学、勤奋刻苦,进而更加深了对香菱这一人物的同情和慨叹。同时,通过对大观园众人对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展现了其他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仅了解香菱学诗所具有的精神,更要把这种精神发扬于自身,从学习课文中学到知识、提升品质。因此,将这两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4.根据课文以及对《红楼梦》的了解,你认为香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发?【参考答案】在《红楼梦》这一章节的相关描述中,我认为香菱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也就是说她能专心于一件事,想要学诗,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学诗、写诗上,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例如黛玉问她记得多少首诗,她回答说:“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此外宝钗多次说香菱“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都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香菱悟性高、聪明伶俐。黛玉向她讲诗,能很快明白其中意思并有自己的理解,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第三,好的老师与合适的方法。黛玉教香菱学诗,很具有针对性,采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明白方向。又给了她很大的自由发挥、学习的空间,让她逐步领悟,从失败中总结原因,最终获得成功。这也给老师以启发,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除了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更要学会因材施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启发、引导的同时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5.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小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认识?【参考答案】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常用的方法。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例如本篇课文中对香菱的刻画就多处用到到了正面描写: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这是语言描写)“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这是动作描写),将香菱这一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侧面描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在本篇课文中也多次用到了这一方法:香菱学诗,与她同住蘅芜苑的宝钗感受最直接,因此她所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都是从侧面刻画了香菱其人。课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香菱这一人物更加鲜明、立体,同时也使小说更加生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还应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这两种描写方法,提升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教师资格证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答辩题目及解析

在备考阶段,考生要不断、反复地进行情景模拟,在刻苦训练中善于分析和总结,争取在最终考核中实现质的飞跃。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教师资格答辩题目及解析,欢迎大家参考运用。

一、结合学科,谈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向学生提问?提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更好的去引导学生,抓住学生的思维,控制课堂的节奏,问题导向型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在提问时,要做到“有情境”、“有梯度”和“有发展”。

有情境——应先为学生营造一种气氛,而非直接问到:这里运用了那种表达技巧,或者这里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比如在研读一个句子的时候,教师应该先通过泛读,引导学生体会停顿及重音,先从理解句子的内容出发,其次是情感层面的体会,最后才是一些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教授。

有梯度——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逐步地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难点,首先,要针对于故事的趣味性,或者说内容性来吸引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其次,应着重的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整个描写当中情感的变化。最后,在学生的兴奋点上传授相对枯燥的手法技巧等,此时必然事半功倍。

有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善于模仿和迁移,并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其次,教师要改进课堂提问技巧,精心设计,耐心宽容延长“等待”时间用心倾听,善用评价合理反馈。最后,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凸显学生主体,激发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

在提问时应避免提问层次不够合理,创造性问题较少;提问停顿时间不足,思考不够充分;提问方式不够灵活,提问缺少生成性;教师语言乏味,提问对象单一;教师理答方式简单,存在消极现象等诸多问题。

二、鉴赏现代诗歌的切入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把握情感

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读诗时,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与命脉。

3.赏析技法

现代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的表现技法有联想想象,用典铺垫,渲染烘托,暗示省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自觉地理解吸收借鉴优秀诗歌中的写作技法,一方面可提高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对写作也大有裨益。

4.品味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诗歌的语言是富含哲理的、含蓄隽永的、凝练深沉的、生动流畅的、形象传神的、充满情感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理解了诗歌中的语言运用之妙,不仅知道诗歌写了哪些内容,而且懂得了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能够从更高层面上去把握和鉴赏诗歌。

三、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一说法非常正确,我十分赞成。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有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着一定的教学方法;但无定法是指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不固定,而是灵活多变、富有个性的;贵在得法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它是教师将教学技巧、方法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将这三者有效合一,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启迪,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之所以赞成这种观点,是因为教师在授课前往往会根据以往授课经验设定一定的教学方案,也就是教学有法。但走进课堂后,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他们的课堂反应不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同,因此我们事先设定教学的方法会受到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良好的教学结果。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参考答案】

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

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五、如何理解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我认为情感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并不是认知活动以外的心理过程,它是与认知活动同时发生并伴随认知活动,始终的统一心理过程。它是认知主体结构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诱因。俗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教学也是同理。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人的情感具有自由度和可变性,情感的适应价值就在于它的扩大或缩小、加强或减弱主体需要的信息。

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保持自己的情感的带入,应该尊重文本的表达,进而能展示给学生的是课本内在的情感表达以及自己被打动的点。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问题的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与教师情感达到共鸣。让学生去理解一些苦涩的、理论性比较强的道理是困难的,但是,如果教师通过自我感情的带入,配合适当的互动,在“情”这个层面上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道理,是容易的。所以我认为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资格答辩题目及解析:

【真题示例】

(一)针对考生试讲中的教学设计进行提问

这节课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奇妙的克隆》)

【解题思路】陈述此类问题时,考生需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态度谦虚诚恳地向考官表述自己的教学重点,也可加之陈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或预期效果,并对试讲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主动的反思。

【参考答案】《奇妙的克隆》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结合课文的主要特点及内容将教学重点设置为:结合文中句子,分析说明方法。在试讲过程中,我主要围绕着课文中的段落,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说明方法。

(二)针对考生试讲的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提问

请简单介绍陶渊明和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作家情感。(《桃花源记》)

【解题思路】陈述此类问题时,考生需组织好语言,清晰流畅地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如果意识到在试讲中存在知识性错误或口误,考生还需态度诚恳且谦虚地进行改正。

【参考答案】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是其代表之作。《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作家精神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作家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三)针对考生的职业认知进行提问

教师是一个非常辛苦且工资又低的工作,你为什么想要报考教师?

【解题思路】考官在提问此类问题时,主要是希望通过了解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以此判断其是否具备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师德师品、自信和决心。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考生应坚持虚实相济的原则,态度应诚恳,言辞不浮夸。首先,可表达自己对教师工作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认知与理解;其次,或结合自身实例或移花接木谈谈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所在;最后,做出简明总结,阐述自己能自苦中体乐,坚持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决心和信心。

一、教材为什么要把识别立体图形作为识别图形的第一课【参考回答】教材以识别立体图形作为识别图形的第一节课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图形大多是立体图形,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或手触摸来感受图形的特征,对这一阶段以学生直觉为中心的途径感到满意。二、为什么这样设计你的教育过程【参考回答】在这门课上,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学生用手触摸,进行图形的分类。考虑到学生可能没有进行细致的思考,有可能会大致分开。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把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东西归为一类时,要根据物体各面的形状进行细分,再把长方体的东西和立方体的东西分开,分别进行分类,问能否更实际、全面地表达学生的思维状况最后结合学生的分类情况明确图形的名称,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jiaoshi/108415